logo 注 册
登 录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
首页
日志
博客主名片
发表日志
创建博客

业绩归零好不好?

2012-11-17 09:35󰄲3 󰋇 1571 次

听到您问我这个问题,相信您一定了解过了一些所谓的不归零的公司和制度。但是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冒昧的反问您一个问题:您问的是什么归不归零呢? 6 k% k* x: ?0 F) x7 U/ A  g# q- P
也许您听到这个问题会有点糊涂,我说的是您指的是系数不归零还是基数不归零?      其实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您上班,8月工作了一个月,9月请了一个月的事假,您觉得公司会不会因为您支前工作过一个月,9月继续在给您发一个月的奖金呢?还是有谁听说过只要上一个月的班,以后就可以天天在家休息,而且每个月一到月底奖金就又发过来了呢?答案我们都很清楚。所以说是面上所有在宣导不归零制度的公司都是指的系数不归零。也就是说,例如您一旦做到80000营业额可以提到30%的提拨比率了,以后就永远按30%来提。很多朋友会觉得,这样多好啊,没有压力了,可以慢慢做了,反正业绩可以累计。没有错,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是我们又没有见到一家世界知名的顶级直销公司采取过这种制度呢?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好处世界上这么多有经验的大公司都不采用呢?应为这样的制度看起来只是变化了一点点,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变化,就将会无限制的激发您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天性之一——惰性,如果一个团队每个人的惰性增加一点点,这对团队将会是致命的打击!您可以永远按30%去提取,但是如果下个月您的营业额只用100元,即使提取30%不是也就只用30元的奖金吗?但是您又没有考虑过您在出来做这项事业时机会成本投入了有多大呢?但是反过来,如果您一个月的营业额能有1000000元,即使只提取1%的比例,您也会得到10000元的收入,但是您想不相信,如果业绩已经做到了1000000,那么系数又怎么可能是1%呢?我相信大家一定更倾向于获得后者的收入吧。所以您可以去看看那些制度不归零的公司,有没有出现事业的大逆转,有没有让绝大多数经营者都有满意的收入呢?如果没有那么就可以说明这样的变化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利用了心理学的作用为大家铺设了一个理论性的陷阱。所以说高系数不一定能带来高基数,但是高基数一定可以带来高系数。决定我们收入的最终因素是基数,如果真的要追求所谓的不归零,我们也应该追求的是基数的不归零。 " j* L- x3 u2 }( X
      上面是一个级差制“不归零”的陷阱,下面再给大家举一个双轨制制度中不归零的陷阱。 & i; n9 \0 H5 `7 o- e
      在双轨中,不归零往往指的是:如果您一个月大线上有100人,小线上有10人,如果制度是2:1碰对的话,那么您可以拿到10碰的奖金,此时小线上的资源已经用完,但大线上还会富裕出80个人,那么不归零就会让您富裕的这80个人可以累计到下个月,继续使用与小线去碰。这会很多朋友会觉得这样多好啊,我们做的努力没有白费,还都给我攒着呢。可是您殊不知,此时操盘手又在利用人们的心理制造出了一个视觉差。如果第一个月大线能发展100,小线是10,您想不相信下个月发展下去,大线会比小线富裕的更多,这就是富者愈富的理论。按照这样发展的比例,第二个月会变成大线1000,小线100,此时,大线将会富裕900点,那么上个月那80是否归零还是否有意义呢?所以说这样的不归零除了让人们听起来觉得舒服、容易以外,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如果说谁的公司能不归零到我只要这个月赚到1万元,下个月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还赚1万元,那我就跟他去做他的不归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了,所有的不归零只是把提拨比例抽象化,我们跳出复杂的制度设计,来想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所赚得的永远都是利润的分配,如果永远没有新的利润产生,只有老的系数在那,我们可以赚到钱吗?现在您还会不会被所谓不归零的假象所迷惑呢?
, `( J! {5 [4 B+ m      那么现在我就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科士威的系数是月结归零的,但是科士威的基数是绝对不归零的,因为我们的市场不会归零!如果我一个人做一个月内都能开发5个市场,那么下个月我们6个市场一起做,为什么会做不过之前的一个市场呢?您也许会说很多直销公司也都在这样讲,在讲市场倍增学,也都指望能够留住市场,留住消费者,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阿。原因很复杂,但归纳下来就是三个字:“不实惠”。而今天科士威成功的地方就是他已经用28年的事实证明了他能够有效的留住95%以上的顾客在这里重复消费,科士威使用产品的实惠留住消费者,用经营的收入来留住经营者,所以我们真正可以做到市场不归零!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的收入真正可以不再归零,最终实现理想中的财务自由!

 

已有[3]条评论。

最新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