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三株集团成立第20年。在沉浮20年间,作为三株的创始人吴炳新饱尝辛酸苦辣,而现在他选择了二次创业,重新让三株活过来。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三株这么多年不得已退出了市场,有人说三株失败了,但我说三株从来没有失败过”。虽然这位75岁的老人对三株的未来十分笃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品牌老化、产品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仍旧困扰着三株集团。
75岁二次创业
为了三株,吴炳新至今没有退休。虽然他早已让儿子吴克立(原名吴思伟)担任了三株集团总裁一职,但他每天还要和下属们一起抓市场、研究市场。今年,他期望带领三株二次创业。不过,这次吴炳新不打算再铺天盖地做广告。
在渠道方面,吴炳新还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建立上万个店铺,但这一次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由城市到农村。同时,店铺也不再都是由三株花钱来建,而是一边建设旗舰店,一边吸收加盟店。
事实上,1998年至今,吴炳新带领三株一直在做调整。虽然在保健品上栽过大跟头,但吴炳新依然看好国内的保健品市场。有人劝他,换个品牌重新再来,但吴炳新不愿舍弃三株。他认为,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三株立足三个行业,一个是医疗行业,一个是健康食品行业,还有一个是化妆品行业,打组合路线,传统市场和店铺都要做,两条腿走路。
“营销教父”的20年沉浮
毫无疑问,吴炳新在中国营销界中曾经占据过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提取并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模式,以“传单、电视专题、咨询活动”三位一体的宣传打开市场。
1996年,三株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站上了巅峰。那一年,遭遇危机的巨人集团史玉柱,还曾北上济南向吴炳新取经。然而同样是那一年,三株自成立以来战略和管理层面埋下的隐雷开始轰隆作响——常德事件发生。当时,一位六旬老汉在喝完八瓶三株口服液后离奇死亡,三株被诉至公堂。1998年湖南常德中级法院宣判三株败诉,并定性“三株有毒”,三株的销售额一落千丈,从月销售额最高时的7亿元滑落到1000余万元,16万人的营销队伍当年就裁掉了15万人。
尽管一年之后湖南省高院做出了三株胜诉的终审判决,但三株的颓势已无力挽回。此后,吴炳新成为三株“风雨中的裱窗匠”,开始了漫长的重建过程,他费尽心血和力量,但市场始终没有恢复起来。
三株还能成功吗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如今大多数消费者已对三株有些淡忘,同时市场状况也较上世纪90年代有了巨大变化。在知名度下降、美誉度未完全重建的情况下,三株在战略层面上的规划面临很大挑战。
吴炳新认为,三株的优势还是在于产品,他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他说,三株有几大系列自己发明的发酵中药调理健康产品,科技含量很高,拥有三个国际专利和若干国内专利。提高了产品的功效,显效非常快,无毒副作用,同时还改良了口感,就像喝咖啡一样。
有人质疑,三株从1998年之后一直试图爬起来,但至今未能如愿。吴炳新复兴的做法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未来三株的前景堪忧。对此,吴炳新说:“今年是三株创办20年纪念年份,三株起起落落的整个过程社会不太了解,品牌的恢复也是有过程的。
吴炳新 原山东三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38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荣城市,大专学历。1959年至1988年,吴炳新先后在内蒙古矿务局、包头阀门厂等单位工作从事财务、党务、教育工作。1987年吴炳新从会计岗位上退休。肝癌迫使他提前退休,之后他自己用中药治好了肝癌,他渐渐意识到了保健品市场的潜力。他创办了一家维他命饮料厂。1989年,吴炳新来到了安徽,在淮南开发区注册了一家代理公司。也是在这一年底,昂立一号口服液问世,吴炳新成功地承担了推广和销售任务。1990年,吴炳新代理了上海交大的昂立1号。吴炳新父子自认为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并没有像其他人,小富即安,或冲动创业,而是决定实现战略转移——离开经济落后的安徽,吴炳新北上来到了山东济南。1992年12月,公司迁至济南,他在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了大陆拓销有限公司。1994年,吴炳新创办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任总裁。后推出三株口服液,当年销售突破1.25亿元。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三株医药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1994年8月8日改名为山东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后任山东三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农村包围城市”和“人海战术”,是三株当时被写入营销教科书的独门秘诀。吴炳新骄傲地称为“在中国除了邮政网以外,还不知道谁的网络比我大”的三株营销网络,却在1996年那场灾难性的创伤,不得已退出了激烈竞争的保健品市场。
本文来源于三株集团网站(http://www.sanzhus.com)作者三株晨丰QQ1544594615 www.sanzhuj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