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机会这个词语耳熟能详,但对它的意义把握尺度能有几何(深度宽度)?机会之词最常听到的地儿是招商会,尤其是保险业和直销业的招(人)商会。大有今天或此次不进来(把握),过去就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甚至被说成可能会造成终身遗憾。把今天或此次的机会强调的重要之极、有甚抬攀至危言耸听之巅。
机会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恰好的时候。在现实事务中扮演着一个成功事情全程的初始端(即切入点)之角色,也就是说,机会是完美事情之中的一个节点,而不是一个孤立之点。
往宏观上想,这个事情应该不是常态的、且不是都能轻易做成的称作机会才恰当。如奥运会,四年才举行一次且参与范围之大、人数之多,承办竞争激烈,能办好且拿到举办权是无尚的荣耀(这里提出能办好是前提),真可以称得上机会。故我们提出了“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用奇迹的实力结果承兑切入承办(权)机会再恰当不过了,我们赢了!
在微观上,按《词典》的释义机会也可以常用,但有些牵强。比如:城里人悄然走亲到乡下,正赶上吃粗茶淡饭,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风情体验及减肥的机会,此说似乎无可厚非。
大多“机会”应用在不是常态的范畴下,方显的得体恰当。
我们的保险业及直销业讲师们每每都告诉新人们“这是一个机会”!幽默就在“每每”上,永远没完没了的还是机会吗?诙谐的是这个机会与我们将要做的事情不能谐顺一统,我们选择的事情要不要持久做(经营)下去,不要的话,非但不是机会、而且会是陷阱,刚刚投入还未收益就没得做了,牺牲在陷阱里了。反之,如果是能长久做(经营)的事情,跟我们每天工作、吃家常便饭一样,还叫机会吗?谁会把“该吃饭了”喊成“机会来了”。
讲师们为敦促新人快下决心,积极投入(资金和行动),把机会诠释为“早”比“晚”好,更有“就这么点(固定)人群,做一个少一个,等都来做了,你就没得做了”。细想想:天伦讲的是人的循环,每年都有新进入花信(20多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来岁)之人,那来的早和晚之分,只是讲师们的一种励志说教而已。但我们自己确实应该根据自己(而不是讲师们)的实际筛选进和不进、及进入的时机,并要为自己的选择去努力承兑(工作)。
看客到此有点茫然了吧?会说:你又偏议机会,又让人去选择、承兑。我这里只是说对“机会”一词在保险业或直销业讲师的逻辑修辞提出小议,应该把“机会”观点修正为“事业观”,也与永久经营遥相呼应。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不是也把“机会”主义列为(大是)大非了嘛!
我们在生活上的机会用生活观润秀会更好。“生活观”+“事业观”是不败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