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中医肾虚的概念及其与亚健康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这就是肾虚。目前社会上常说的“肾虚”,如遗精、阳瘘、早泄、性冷淡、不育、不孕等,实际上是狭义的肾虚。广义上的肾虚包括一系列的全身症状。中医所说的肾虚和西医认可的亚健康状态颇有相似之处。其一,多数肾虚的病人和亚健康病人在就诊时无法区分,它们有症状的相似性。其二,它们的定义都很抽象,都是以一堆症状来确定。不同点是,肾虚的概念由来已久,一些器质性疾病往往也列入其中。
肾虚不等于肾衰竭,中医所指的肾和现代医学所指的肾脏并不是一回事儿,肾虚并不是肾衰竭,只是气血阴阳虚弱了,并不会像肾衰竭那么严重而危及生命。中医学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长期劳累、生活紧张、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年老体衰等原因均会使肾的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肾虚症状。
肾虚有多种,常见非类如下:
肾阴虚 |
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失眠多梦、心情烦躁、五心烦热、腰酸膝软、手足心热、耳鸣头晕、齿松发脱、健忘、盗汗,男子遗精、早泄等症状;另外,女子会出现便秘、宫寒不孕、经少甚至经闭,或崩漏,失眠多梦,口咽干燥,潮热盗汗,心情烦躁、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表现。 |
肾阳虚 |
表现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疼、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手足冰冷、形寒肢冷、畏寒怕风、腹泻、身体浮肿、男子阳痿、早泄、精冷等。此外,女子会出现不孕、遗尿、性欲低下、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多、身体浮肿、性欲低下、舌淡、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 |
肾气虚 |
气短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晃白、遗精早泄、舌苔淡白、脉细弱、精力不足、静则思眠、二目无力、腰膝酸软、容易感冒、遗精、滑精、或动则气喘、大便滑脱、小便清长频多或遗尿、尿频、排尿无力(或不畅)、有余沥、甚至二便失禁等。 |
肾阴阳两虚 |
则有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
肾精不足 |
脑髓空虚、智力减退、健忘、失眠、面色无华、目周发黑、动作迟钝、下肢无力(或萎弱)、腰膝酸软、未老先衰、阳萎、滑泄,青少年则发育迟缓以及小儿的五迟五软等。 |
肾精亏虚 |
小儿痿软、解颅、五迟、五软;成人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以及西医学的小儿佝偻病、男性不育等病。 |
肾气不固 |
小便清长而频数,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失禁,或遗溺,或夜尿增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听力减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沉。 |
肾不纳气 |
咳嗽胸满,痰清稀,自汗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唇青紫,四肢欠温,纳差,重者不能平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中医通过以下症状区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
观精神 |
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畏寒肢冷,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
观寒热 |
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
观病痛 |
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
观面色 |
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
观舌相 |
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