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中国人吃的方式很不健康。
国民营养监测日常化2010年内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将开展34个大城市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1年开展41个中小城市点、5个农村点的监测工作和30个贫困农村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2年开展40个婴幼儿乳母点的专项监测工作。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共卫生及疾控预防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基础。中国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分别进行了四次全国营养调查,2009年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的支持下,在8个省市做了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试点工作,全国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开始后,之前10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将变换为常规性营养监测,此后每5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2012年应该完成一轮营养调查。因此,本轮营养监测计划在3年内完成,2012年后营养监测计划将按5年一个周期的时间表进行。
肉太多,饮料也不少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分析,谷类仍是中国居民的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农村略高于城市。但是,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还是偏低。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约40%的居民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多食对健康无益的油炸面食,则占居民食用率的54%。而杂粮及薯类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
猪肉是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占居民食用率的94%,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食用频率较低。鸡、鱼、牛肉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较低,而猪肉的脂肪含量高,应提倡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青少年饮用饮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饮用率达34%,且果汁饮料的饮用率低于其他饮料。
研究指出,青少年经常饮用碳酸饮料,易致发胖,不利于牙齿发育,可引起骨质疏松等疾病。早餐少,餐馆多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达3.2%。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城市高于农村。
早餐是最重要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来源。不吃早餐时,能量和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不能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补偿,容易发生维生素A和B、铁、钙、镁、铜、锌等营养素的缺乏,影响认知能力、学习、工作效率和身体耐力,还可能发生肥胖。
居民在外就餐的比例达15%,城市居民的比例达26%以上,明显高于农村。在外就餐过频会导致就餐者体脂含量增加,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危机因素。而且许多餐馆的卫生条件不合要求,增加传播疾病的机会。孕妇和乳母钙、铁、叶酸等营养补充剂的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孕妇叶酸(可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补充剂的使用率为20.5%。缺乏法律制约目前国民对于合理营养的意识不强,具备的知识不足。
特别是城市的居民,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过多。 有些人认为植物油比动物油脂清淡、健康,因此在使用植物油时毫无顾忌,造成现在城市居民摄入的植物油过多。其实植物油的热量非常高,100克植物油的热量要达到899千卡,而100克猪肉的热量才只有395千卡。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合适的每天植物油的摄入量只是25克,而调查显示北京居民每天植物油的摄入量是83克。专家做过测算,如果每天多吃5克的植物油不被消耗的话,十年以后体重就多长20斤。过多的热量造成肥胖,肥胖是导致这些慢性病最主要的因素。
国民营养状况与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与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都给与了高度重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日本1952年就制订了《营养改善法》,1947年通过《营养师法》,1954年颁布了《学校供餐法》,这些法案都根据社会进程的发展及时修订。如今,日本的国民营养状况普遍提高,平均身高和智力明显改善,被西方学者誉为“人类体质发展的奇迹”。
美国和欧洲各国均制订了相关营养法规。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学校午餐法》,此后《儿童营养法》等相继出台。而中国的《国民营养条例》“在年内颁布”的消息已经流传了许多年,至今仍未见其踪。这或许与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与民俗民风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营养师不足三千。中国社会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常膳食结构及营养搭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现实需求的迫切相比,中国职业营养师缺口非常巨大,国民膳食营养观念、健康营养教育也相对落后。专业人员的紧缺和相关知识的匮乏,造成中国社会养生观念、健康消费品市场的混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表示,中国的确非常缺乏营养师,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比较大的医院里有营养师,而其他单位营养师是非常少的。中国目前真正的持证营养师还不足3000人,在近邻日本有40多万营养师,平均每300人就配备一个营养师,而中国几十万人里才能摊上一个营养师。专家认为,幼儿园、学校、社区、医院、企事业单位等,都应该是配备营养师的重点单位,但实际情况和人们的希望却相差甚遥。中国卫生主管部门正准备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法规,下一步一些集体供餐单位应该都要配备专职营养师。
在美国,营养师就是医生的一种,而绝非推销营养品的招牌。敢挂牌做临床营养咨询的,都是经过严格考试,获得专门执照的人。美国的医师执照难拿是众所周知的,要获得一个营养师的执业资格,同样绝非易事。
从国民健康意识到国家层面的国民健康战略、法规条例配套,再到专业营养师队伍建设,目前都还在起步阶段,随着国民营养监测的日常化,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与国家政策都将会逐步到位。到那时,吃什么,或许不再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