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了,直销法规大修呼声再起!这次真要告别“擦边球”?
2005年,估计很多朋友还没开始网上冲浪。那一年,两部重磅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出台,可以说是给当时乱象丛生的行业套上了“笼头”。

如今已过去二十年,这“笼头”虽然防住了野兽,但也多少绊住了好马的手脚。
眼下,结合刚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这两部关乎直销行业的老法规的修订,看来是势在必行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修订,可能不只是小修小补,而是行业游戏规则的根本性改变。

戴着“紧箍咒”的二十年
咱们实话实说,当年两部条例的出台,绝对是必要的。它在传销和直销之间,划下了一道虽然模糊但总算有的“红线”,确立了牌照制和产品“正面清单”(规定只有化妆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能卖)这套玩法。
这套规则,在当年是立了功的。但二十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早已从“功能机”换成了“智能机”,咱们的直销行业,却好像还被卡在当年的旧模子里。
“正面清单”成了“创新枷锁”:市场上的新玩意层出不穷,但直销企业只能眼巴巴守着那六大类。
结果呢?为了生存,大家只好拼命“包装”,把普通食品吹出保健功能,把化妆品宣传得堪比医美……“擦边球”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这也直接导致了虚假宣传的顽疾。
商业模式“掉队”了:条例里对层级、计酬的严格限制,在社交电商、直播带货这种灵活多变的新模式面前,显得特别“古板”。年轻人宁愿去做个短视频博主,也不愿被传统的直销模式束缚,人才流失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这二十年,直销行业活得挺“拧巴”。守规矩的觉得浑身不自在,不守规矩的在灰色地带赚得盆满钵满,监管部门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个“紧箍咒”,是时候念一念新的“松箍咒”了。
四中全会后,风向怎么变?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话听着挺宏观,但落到直销监管上,意思很明确:别再“一刀切”地管死,要变得更聪明、更精细、更会引导。
我个人判断,接下来的法规修订,可能会有几个颠覆性的变化:
1.最核心的巨变:从“只能卖这些”到“这些不能卖”。这是我最期待的一点,即从 “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
过去(正面清单):像一座围墙花园,清单里的一草一木你可以动,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与你无关。
未来(负面清单):则像一片开放街区,只明确标出几栋“危楼”(比如药品、金融等高风险产品)禁止入内,其他区域,你尽可以施展拳脚。
这意味着什么?
“擦边球”时代终结:企业不用再费尽心思给产品“穿马甲”了。家电、数码、文创、智能家居……那么多优秀的国货,都可以用直销这种注重体验和服务的模式去推广。竞争的核心,将彻底回归到产品本身牛不牛。

倒逼企业“练内功”:监管的焦点会从“你卖的东西在不在名单上”转变为“你卖的东西好不好,宣传真不真”。这才是真正压实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行业活力被激发:想象一下,如果能通过直销员的专业讲解和体验服务,买到靠谱的国产智能家居或高科技产品,对消费者和行业是不是双赢?
2.界限更清楚:让传销“装”不下去
过去二十年,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分不清直销和传销?因为之前的界定标准有时过于看重形式(比如层级数)。未来,法规可能会更强调 “经营实质”。

你的利润,到底来自产品的真实销售,还是来自拉人头凑的门槛费?
你有没有一套真心实意保障消费者权益、方便退换货的体系?
你的宣传,是有一说一,还是满嘴跑火车?
标准清晰了,李逵和李鬼才能彻底分家,合规企业才能挺直腰板做生意。
3.监管更“聪明”:大数据是照妖镜
未来的监管,绝不会是地推人员满天飞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监控企业的资金流、会员流和信息流,将成为常态。那些企图用复杂股权和架构隐藏的传销骗局,在技术的“火眼金睛”下,很可能原形毕露。

告别之后,路在脚下
直销法规的这次“大修”,绝不是给行业“松绑”,而是给它“换一条更宽敞、更规范的跑道”。它拆掉的是抑制创新的“围墙”,同时拉紧的是公平和诚信的“准绳”。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为王的时代真的来了。以前靠牌照资源、靠营销话术的日子没前途了。你的研发实力、供应链水平和品牌诚信,才是立身之本。
对于从业者而言,也要换换脑筋了。未来更需要的是产品专家和服务顾问,而不是只会炫富的“人生导师”。你的价值,取决于你提供的专业价值。
二十年一个轮回。这次修订,将很可能成为中国直销行业一个真正的分水岭——告别那个灰色、拧巴、充满争议的“擦边球”时代,走向一个阳光、专业、靠产品和服务说话的崭新阶段。
这条路,注定更宽阔,但也更考验真本事。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