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注 册
登 录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
󰊝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直销=传销、诈骗?别让错误观点掩盖行业真相

2025-09-28 07:57    来源:C营销󰄲0 󰋇 986 次

  近日,有博主发布视频声称“无法监管的直销已成为诈骗传销的护身符”,并将直销模式定性为“监管漏洞替代品”“诈骗温床”。这种论调看似痛陈时弊,实则混淆概念、忽视法治,更忽略了直销行业在规范监管下已发生的深刻变革。这种观点存在诸多片面和错误之处,我们需要理性分析,还原直销行业的真实面貌。

博主核心观点

  该博主在视频中抛出了一系列偏激观点。在监管层面,其认为直销“披着合法的皮,顶着制度的壳,活在信息黑洞里面,游走在监管的边缘上”。其销售过程私下隐秘,面对面、去中心化,绕开了监管触达空间,给虚假宣传、夸大功效、非法集资、传销等留下巨大黑箱操作空间。还指出直销存在明确监管漏洞,是监管漏洞的替代品。

  在行业性质层面,博主认为直销不再是效率工具,不是商业创新,而是诈骗犯罪和传销犯罪的温床。认为直销牌照成为传销犯罪的遮羞布、非法集资的温床、虚假宣传的乐园,是让家庭破裂、老人被骗的催化剂。

  在存在合理性层面,博主调直销模式在当下时代背景没有存在合理性,在效率上不是最优选,信息透明度糟糕,存在不是因为应该存在,而是没人敢承认其早该退场,是上世纪特殊时期的过渡方案,不应成为如今犯罪的庇护港。

  监管并非无力,行业规范有序

  虽然直销的销售过程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脱离了监管。我国对直销行业有着严格且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直销管理条例》到《禁止传销条例》,为直销行业的规范发展划定了明确的红线。监管部门也一直在积极履行职责,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整治、投诉处理等多种方式,对直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管。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直销行业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问题,一旦查实,企业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包括高额罚款、吊销直销牌照等。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创新监管手段。例如,在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中推出“你拍我查”举措,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上线“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拓宽了监管信息来源渠道。

  去年,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监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主办的2024年直销监管与执法国际研讨会意义重大。此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深入交流直销行业的监管经验与执法实践,促进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工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直销行业实现良法善治、健康有序发展。

  所以,现行的直销相关法律虽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监管部门能够审时度势,积极创新监管手段,通过大数据溯源、社群行为监测等技术手段,让“私下沟通”中的违规行为无所遁形,直销行业早已脱离“信息黑洞”,在监管阳光下有序发展。更不能因为个别企业的违规行为,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的监管成效。

  行业本质积极,创新价值凸显

  直销虽然不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不少直销企业近年来都在传统直销模式上创新,使直销“产品+服务+人际连接”的本质在当下时代得到更鲜活的表达。比如无限极提出的“再造新附近”,通过对全国近7000家门店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成为社区生活共享空间,不仅提供产品体验,还开展健康讲座、邻里互助活动,让直销门店成为社区服务的补充节点。还有安利的健康社群等,都是传统直销模式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直销行业的活力与创造力。

  另外,还有许多直销企业凭借创新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和广泛认可。这些企业注重研发投入,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这些具体实践都证明,直销行业正从多个维度持续创新,以适配新时代消费需求。

  牌照管理严格,绝非犯罪遮羞布

  直销牌照的发放是政府经过严格审核和评估后作出的决定,是对企业综合实力和合规经营能力的认可。获得牌照的企业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

  对于那些利用直销牌照进行非法活动的企业,监管部门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一旦发现企业存在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将依法吊销其直销牌照,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权健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权健公司进行了严厉查处,彰显了监管部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

  2019年初,商务部暂停了办理直销相关审批、备案,直销牌照也自此再未发放。期间,好当家、康恩贝、三株等企业退还直销牌照,彻底告别直销行业。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直销行业正在进行大洗牌,优胜劣汰的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当前的直销企业也更加珍惜直销牌照的稀缺性,通过加强自身管理等方式实现合规经营。因此,直销牌照绝不是传销犯罪的遮羞布,而是企业合法经营的“通行证”。

  存在具有意义,不应因噎废食

  在当今时代,直销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虽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商等新兴销售模式迅速崛起,但直销模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直销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直销人员与消费者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直销行业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等方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直销行业不是上个世纪特殊时期的过渡方案,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消费、推动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24年直销监管与执法国际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直销业务从未中断的61家直销企业累计直销经营总额达2053亿元,经营总额8785亿元、纳税1641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直销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了《直销管理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市场监管总局官方公众号“市说新语”在对此进行报道时表明,“直销行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促消费、增就业、稳外资、保主体以及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这一来自官方的肯定,无疑是对直销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有力证明。

  今年以来,四川、江苏、重庆、福建等地市场监管部门也纷纷召开了直销企业座谈会。在会上,既对直销行业阶段性发展成果予以肯定,也坦言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与现存问题,同时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明确要求与期望。这表明监管部门对直销行业既关注又引导,希望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理性看待,打击非法≠否定整体

  不可否认,直销行业确实存在少数违规案例,比如个别企业夸大产品功效、少数销售人员误导消费者,但这并非行业整体特征,而是所有零售行业都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个别餐厅食品安全问题否定整个餐饮行业,也不能因个别电商虚假宣传否定整个电商行业,对待直销更应秉持“区分对待、精准治理”的态度:对未取得牌照、以“直销”名义搞传销的非法组织,要坚决打击、绝不姑息;对取得牌照却违规经营的企业,要依法处罚、督促整改;对合规经营、注重产品与服务的企业,要给予发展空间,引导其发挥社会价值。

  所谓“直销早该退场”的言论,本质是一种“一刀切”的极端思维。它忽视了监管体系的完善、行业的自我革新,也否定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与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当下多元消费需求与灵活就业需求并存的时代,合法直销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关键在于“划清界限、强化监管、引导规范”,而非因片面认知将其全盘否定。唯有客观看待、理性治理,才能让直销行业真正回归“产品为本、服务为魂”的本质,为消费市场与就业市场贡献积极力量。

  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