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金诃:藏医药养生|心灵养生

2020-06-29 09:12    来源: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0 󰋇 13684 次

养心,换言之就是心理修养、精神修养、道德修养,属于思想品德层面上的陶冶和修养。养心是藏医养生学中的最重要方面。藏医认为心为司理意识思维的器官,《四续》指出 “心为脏王,是生命和心识之依所。”认为心是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首,司理着生命和思维。中医说:“心之官则思。”两医认知相同。《四续》的权威诠释经典《祖先口述》说:“如此,心司理思维和记忆等意识,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心)的二十四条脉存在于心脉王‘持意脉’中,有五百细脉围绕其周围。而从‘持意脉’又分出五门(五官)之识运行的一条红色脉由此伸向前方,阿赖耶(受藏)之识运行的一条黄色脉由此伸向右方,意之识运行的一条蓝色脉由此伸向左方,烦恼之识运行的一条绿色脉由此伸向后方。”这些心识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思维。藏传佛教认为,心分为视、听、嗅、尝、触、意、未那识和阿赖耶识等八识。其中未那识包含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和恶见意念,它外执前六识与其所揽外境为我所有,内执第八识阿赖耶识妄执有我。由于‘执我’这一‘不明’的作用下,常生起贪、嗔、痴、杀、盗、淫等各种不良思想行为。养心就是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保持神安不乱,清心寡欲等手段,恢复被世俗污染的人性,返璞归真,达到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目的。

中、西医养心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将此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求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要求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然而,藏医养心不但要求具备上述这些,更注重菩提心的修养。“菩提心”,佛教解释为“为拯救有情众生于苦海的深渊,就要乐于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一切都为他人,就要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就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修养就是慈悲、博爱、利乐他人等更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养心内容  
关于藏医养心,《四续》从处世、正法两方面阐述了养生内容。

对于处世方面内容,《四续》论述部起居章说:“信必果而坚定守信用,做好事补已所做坏事,争做他人不愿的好事,凡事慎重考虑而后行,不信人言自己要调查,言语再三斟酌勿乱讲,一切要事谨守勿泄密,勿听妇言不讲心里话,对仁慈者诚实讲实话,机智耐心教化自己敌,疏远会使敌顽固不化,尊爱亲友周边所有人,做得恩不忘知恩必报人,尊师长助亲友和邻里,和睦相处善待身边人,勤持家大方济贫救苦,有错认错富后要知足,不歧奴仆不嫉妒高贵,不依仗坏人不憎僧,不谋人财不报复赌誓,不做任何后悔之事,不给坏人授权做歹事,心要正直宽宏而大度,作事按时完成不拖拉。如是虽处孤独不失权,虽为人奴也会变高官。”强调正直诚信、公正大度、慈悲和睦、忍辱负重、善施济贫、知恩图报、不媚权贵、不欺下人,一言以蔽之突出了佛教的慈悲思想。


正法方面内容起居章说:“虔诚依靠恩师和善友,远离与上相反之师友,禁止杀生不偷盗抢劫,不奸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言不离间不贪财,不恶意中伤不持邪见,从身语意严守十不善。施恩疾病贫困所迫者,与人同等看待虫豸类,直言不讳不乱说假话,对害己敌人要与利为主,对众生慈愍发菩提心,广行布施调服身语意,大公无私专门利他人,终将登上无上美德巅。”用人间道德规范和佛教戒律严以律己,这样才能登上最高人格境地。总之,处世大度,慈善乐施,与世无争,这样才能使三基因平衡,邪不干正,获得无病健康延年益寿之功。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为了从精神上征服庶民,制定了十六条正净做人的法规:敬奉三宝,修行正法,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诚爱亲友,广济穷人,心须正直,效法上流,善用财食,有恩当报,斗秤无欺,心平无嫉,不听妇言,和言美语,任重量宽。佛教律经规定了十善法戒: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语四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三善—不贪、不嗔、不邪见。显然《四续》所说的处世和正法与松赞干布颁布的做人法规和佛教的戒律是一脉相承的。从上面处世和正法修养内容看其核心还是修养大慈大悲,利乐众生的菩提心。     

                     

养心方法  

众所皆知,藏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佛教理义渗透在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在养心方法方面,藏医强调按佛家修行的养心为主,这就是通过闭目守神,灭息杂念,虔诚向佛,口唸经文,忏悔祈祷等心理活动来修习自我佛心,做到心远离邪恶妄想,三门远离凡庸执著,净化贪嗔痴等恶念,生起菩提心。

        藏民族盛行的叩头、唸嘛呢、转经筒、作娘尼(斋戒)等不失为一些很好的养心方式。因为这些宗教活动首先要求做到心静凝神,心中有佛。如是摒弃杂念,心识专注自然会受到良好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