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字号面膜”被拉下神坛:生于医院,火于微商
“械字号”面膜熄火了。
1月26日,一份广州市花都区发布的《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清理规范指引》文件引起了美业人士的大量关注和转发。据了解,这份指透露了三个要点:
一、对于医用冷敷贴、冷敷凝胶、医用降温贴、医用退热贴产品中,含有植物提取物、抗菌成分等发挥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作用的成分的,整改建议为取消产品备案。
二、对于医用冷敷眼罩、医用冰袋、医用冷敷头带等产品中,无法阻隔降温物质与人体接触的,整改建议为取消产品备案。
三、液体敷料、喷剂敷料、伤口护理软膏等产品中,含有药物,或产品配方中添加的相关成分可被人体吸收的,整改建议为取消产品备案。
此番“械字号”备案清理规范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以往打着规则擦边球,用“械字号”冒充化妆品的行为,相关违规行为将在全国范围内无处遁形。
而在此前,“械字号”俨然已成为化妆品行业的网红词汇,被诸多行业人士挂在嘴上,更撩动了那些敏锐感知市场风向的掘金者。
风口背后,乱象丛生。“械字号”面膜市场一片火爆的背后,由于产品概念混淆,资质模糊、宣传夸大、渠道混乱,可谓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械字号面膜大火
械字号面膜,顾名思义,是属于医疗器械类的产品。目前市场流通的产品主要有两类,医用冷敷贴和胶原蛋白贴敷料。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医用冷敷贴属于一类医疗器械,用于美容手术术后修复、敏感肌肤镇静调理;胶原蛋白贴敷料属于二类,用作治疗痤疮、痘痘等肌肤问题。
不仅功效不错,还有医院做品质背书,自然好卖。化妆品品牌商、药企纷纷加入“战局”;代理商、实体零售商、微商把“械字号”面膜卖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
另一方面,在“药妆”被禁之后,医美产品得道,消费者对功效与安全面膜产品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火爆的背后,造成了整个市场乱象丛生,宣称上不符合规范,且此类面膜功效常被无限放大,给消费者误导。
对此,2020年1月份,国家药监局曾发布声明声明,提示公众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面膜。
同年8月份,上海叫停械字号面膜。11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发布了《上海市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工作指南》的通告,重点针对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与生产备案两部分做出指示。但即使这样,械字号面膜在微商行业的火热度依然不减。
微商依然在卖“医美面膜”
与市场有力监管不同的是,颜值君发现在朋友圈里仍有微商在售卖械字号产品。颜值君私聊咨询是否了解被叫停的消息,微商表示并不了解。不仅如此,在相关管理规定出台后,械字号产品似乎并未受影响,线下微商代理仍正常出货中。
颜值君联系了一名叫“好好”的微商。“好好”表示,监管部门的消费提示并不影响代理购买,因为微商销售的价格比其他平台便宜很多。例如,实体店每盒125元的“医美面膜”(实为医用冷敷贴),成为代理后购买两盒仅需38元。“好好”说,年关将近,自己已经连续数十天在朋友圈预热,销量明显增长,而这样做的微商不是少数。当颜值君问到是否知道不应使用“医美面膜”宣传语时,“妙妙”坦言:“不知道。”
如今,在上海之后,全国跟进对械字号医用护肤品的清理,这预示着所有打着化妆品旗号的‘械字号’产品,将通通要求注销,没有缓冲期。如此下来,"医美面膜"已经成为灰色领域的产品,想继续乘着"医美之风",打擦边球,几乎不可能。
实际上,自“药妆”被禁止以来,护肤品跟医药品之间的界限就已经越来越明显。护肤品对任何皮肤性疾病都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任何称具有医药作用的护肤品都将被视为虚假宣传。
随着“禁令”的颁布,无论是微商还是各大电商渠道,其械字号美容产品的销售必将会得到规范、有序的肃清,打着“医美”擦边球的护肤品都很有可能受到整治。消费者需要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对各企业而言,秉承服务消费者本质的初心应当不变,切勿为了噱头,为了一时的利益,伤害市场、伤害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