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慈善家:安利凭什么?

2011-09-30 08:53󰄲2 󰋇 17500 次

    两个月前刚刚多了一个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头衔的余放,身着蓝色职业套装坐在办公室里。谈起“第一家跨国背景的民政部主管非公募基金会”这一破冰之举,她脸上的表情波澜不惊:“在我看来就是八个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余放眼中,中国已有数千家基金会,再多一个“不算什么特别新鲜的事物”。

  不过,对于一直渴望通过成立基金会而使其公益事业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其他跨国公司来说,这个答案未免显得有些缺乏诚意。在《中国慈善家》的采访中,余放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时机”。而在加入安利之前,她曾在贸易部从事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制订工作,所以,能为安利基金会的开拓提供不少经验和资源。

  其实,开拓与破冰一向是安利所擅长的。当年,安利直销模式在中国的起死回生就得益于良好的政府关系,如今,其基金会的成立同样如此。如果说独特的直销模式为安利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了一支颇具执行力的公益团队,那么,良好的政策“嗅觉”则是安利做公益的得力向导。要知道,此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公益,并不是那么顺利,除了“外来户”身份所造成的天然隔阂,还有自身沿袭的制度所带来的牵绊。

  委屈

  事实上,就在三年前,安利也曾与许多在华跨国企业一样,共同面对着如何在中国做公益的困惑。

  2008年,汶川地震掀动起中国从上到下的捐助热情,而没有及时捐款的外企则遭到强烈抨击,跨国企业被斥责为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捐款的“铁公鸡”,网上甚至流传着一份“国际铁公鸡排行榜”,一度引发消费者抵触情绪。诺基亚、宝洁、雀巢等知名跨国企业都在其中,他们的公共事务总监、公关总监甚至副总裁都曾跑去商务部“喊冤”。

  而安利也是“国际铁公鸡”中的一员。实际上,安利在此次救灾行动中可以说反应已十分迅速,地震发生两天后,其中国区副总裁张明德便飞往成都,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出200万人民币,用于抗震救灾和受灾学校的重建工作,并组织当地员工和营销人员到血液中心志愿献血。然而,在彼时群情激愤的舆论面前,“捐款1000万以下都是‘铁公鸡’”,安利虽未进入排行榜,却也因“捐款太少”而受到颇多指责。

  跨国企业们的“冤屈”在于,它们在慈善拨款方面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多以完善的CSR项目代替直接的慈善资金投入。跨国企业捐的并不少,只是时间滞后,或是数字被误传。于是,一直以来以管理严格、制度完善而著称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公益变得有点“水土不服”。而不同公益环境下所产生的摩擦,也让许多外企开始思考中国公众的慈善价值取向,以改进在华公益模式。

  但即使时至今日,对于跨国企业在华的公益表现的抨击也一直不绝于耳。今年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捐赠过亿元的企业名单中鲜有外资的身影,国内媒体再次毫不客气地把“铁公鸡”的帽子抛了出来,斥责其捐钱只为公关,并且宣传费用配比过高,“10万捐赠、100万宣传、期望达到1000万效果”。转身做公益的前蒙牛集团掌门人牛根生,也曾在博客中诘问:“你们(指外资企业)不是有做善事的习惯吗?那么为什么你们拿走我们的市场,拿走销售额,拿走利润,却不留下更多的善事?”

  嗅觉

  在国外,很多企业都将公益和CSR纳入进了自己的战略体系中,企业基金会的形式也是屡见不鲜。然而在中国,政府对于跨国公司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涉足公共事务领域更是如此。

  针对此,安利采取了一系列“对症下药”的举措,简单来说,就是大打“乖乖牌”。

  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上,安利积极参与关爱儿童、环境保护等公益慈善活动。大量捐款的同时与国内公益机构合作推进项目。安利所拥有的庞大的直销队伍使其可以迅速地集结起一支志愿者队伍,深入而广泛地开展活动,运作多年的公益项目也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安利公司在维护政府关系方面做得也相当不错。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无店铺直销方式的起死回生,以及在直销立法上所获得的向政府部门提供直销立法草案的资格。这份独特的优势在安利基金会成立过程中同样有所体现。一直负责公共事务的余放认为,基金会成立的基础得益于民政部的信任,而这份信任,基于安利坚持不懈的“报备”——从1997年起,安利就主动向管理部门定期汇报公司的运作情况。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自1995年空降中国以来,已经三度获得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无论在政府还是民间,都奠定起了信任的基础。而如果想让项目做得更好,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更进一步,就需要更加专业、开放的基金会平台。

  “为了成立企业基金会,我们做了一年多的调研,看到时机成熟以后我们就去申请。”余放对《中国慈善家》说,“很多跨国企业之前也有过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没有获批,我觉得可能是时机不成熟。”安利在基金会成立之前,与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展示出充分的准备和必要的承诺,建立起民政部的主管司局以及民间管理局对他们的信任。最终,安利公益基金会得到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的批准,于今年5月31日,儿童节的前一天诞生。其将重点放在了扶助农民工子女群体上,寓意“为全国八千万农民工子女献上一份节日礼物”。

  营养厨房

  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以前,安利中国就已经有开展多年的两大公益项目——“彩虹支教计划”和“阳光成长计划”,而基金会的成立也为农民工子女送出了第一份礼物:“春苗营养计划”。

  刚刚启动的“春苗营养计划”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作,主要工作内容是为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捐建营养厨房。这个项目的孕育早在基金会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安利曾在2007年时出资支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研西部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问题。这次调研所产生的报告直接推动了国家以财政拨款形式,向全部贫困农村寄宿生发放伙食补贴。

  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厨房,这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寄宿生群体的营养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安利公益基金会新发布的“春苗营养计划”,希望通过捐建1000个春苗营养厨房,配备营养师,来完善最初的设想。

  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注册资金是1亿元,而春苗营养计划则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5000万元,占到了原始资金的一半,但余放却并不担心资金上的压力。

  与许多非公募基金会一样,安利公益基金会保持着与出资公司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办公场地到人员,都与母公司高度重合。但作为拥有国际运作经验的跨国企业,首家以基金会形式来做慈善的安利,必然将对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产生良性刺激。据余放介绍,安利在拿到基金会牌照之前,其网站就已经搭建好了信息发布的平台,以后的项目将可以依赖各地庞大有序的志愿者团队全程参与。虽然不敢妄称“对整个行业有什么启发”,但余放自信,这些都将是安利所倚靠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已有[2]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