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三株创办人故事:人都是在苦中磨炼,在苦中奋起

2021-12-28 13:52    来源:三株󰄲0 󰋇 10885 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在谈到儿时的苦难经历,吴炳新坦然道:“像我这个岁数的人,没有谁没吃过苦?在敌伪时期、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期,在三座大山压在头上的时期,能有好日子过吗?建国后在修复战争创伤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十年动乱时期,能有好日子过吗?苦,并不是别无选择的东西,但它有时使你无法摆脱,问题的关键是你要学会在苦中磨炼,在苦中奋起,在苦难中铸成钢铁般的性格,这样苦就成了你人生的助推器。”

  1938年6月17日,吴炳新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上庄镇邢格庄村一个穷苦人家,他5岁丧父,6岁丧母,兄妹八人当中,活下来的只有年长他17岁的大哥和最小的他。无论大哥怎样的疼爱,无奈家道清贫,吴炳新8岁起,便开始跟着大哥一起下地干活,挑起生活的重担。

  1949年,吴炳新11岁,那年他终于上学了。他说,是共产党给了他上学的机会,他永远感激党。自幼聪明过人的吴炳新发誓要学出个样子来。他告诉自己,读好了书就能自己养活自己,读好了书就能有立足之地。

  吴炳新在学校如发了疯、着了魔一般,发奋学习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没有课本,他自己抄;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他争分夺秒,拼命自学往前赶课程,因为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仅用四年时间,吴炳新就完成了六年的高小课程。因生活捉襟见肘,高小之后,吴炳新就不得不中断了他的学校生活。离开学校,吴炳新并没有停止学习,他开始四处找书读,凡是能借到的书,都借来读。他读过《四书》、《五经》、《千家诗》、《百家姓》、《增广贤文》,读过《唐诗宋词》、《离骚》、《九歌》等等。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中华传统文化滋润着这颗幼小的心灵,让吴炳新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精忠报国”,像屈原、岳飞、司马迁、文天祥、杨家将一样。

  1954年,村里成立了初级社,16岁的吴炳新当上了初级社的会计。他做账仔细,对百姓负责,乡亲们都说:“炳新掌算盘子,我们一百个放心。”后来高级社成立,吴炳新又担任了十一个村的总会计。由于工作认真,业务出色,他被选为烟台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几年的会计生涯,使吴炳新对财务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为以后经营企业打下基础。

  1958年,20岁的吴炳新因包钢建设需要,离开家乡,来到了内蒙包头矿务局。由于工作出色,忠诚可靠,不久就担任了主管会计,后来又被提升为销售科科长。在当时,销售科长是一个不错的职位,但年轻的吴炳新却并不满足,他感到自己浑身的劲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与老同志相比,与矿上有文化的人相比,吴炳新始终觉着自己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弱点是知识贫乏,理论功底不够,于是他想方设法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当时,矿上正组织职工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于是吴炳新从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始,系统学习了《春秋》、《左传》、《论语》、《史记》、《战国策》、《孙子》、 《韩非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并深入攻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等哲学著作。他深刻感受到哲学对于一个人思想的重要性,重要到如同空气、如同水和食物。

  谈起当年学习哲学的情景来,吴炳新至今仍深有感触。他说:“我这一生得益最大的就是哲学思想。尤其在我下半生中,我的一切作为,包括我写的论文,做的事情,如企业的管理、对困难的克服、对未来的开拓、风险的化解无不与哲学有关。”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上了科长的吴炳新看到包头郊区吃不饱肚子的农民,瘦骨嶙峋,一脸菜色,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给农民田里送肥料。于是每天早上,吴炳新很早起来,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出去拾粪,拾粪回来,再赶紧洗把脸,吃早饭去上班。整整一个冬天,每天早上捡到的粪肥在门口堆了一大堆。开春,他找来马车,整整拉了三大马车送到了农民的地里。在矿上工作的最大好处是每年能发一套工作服,而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吴炳新要为国分忧。所以他给自己定了规矩,只要自己身上的工作服能遮体,就不再领工作服。从1964年开始到1974年整整11个年头,吴炳新没有领过一套工作服。他身上穿的那套工作服,破到补丁摞着补丁。后来,吴炳新担任了矿区的党支部书记,他和工人打成一片,带领工人上井下井出色完成任务。这期间,他经历过9次重大的生死考验。在每一个生死关头,他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

  那一次,包头矿务局第一采煤区发生瓦斯爆炸,巷道惨遭破坏,整个第一采煤区破坏严重,数百人牺牲,全部压在井下。当时,吴炳新是矿务局第二采煤区的书记,因为他是整个矿务局有名的“敢打善拼,能啃硬骨头”的优秀党员,局领导首先想到了吴炳新。凌晨两点钟,包头市矿务局书记、局长把吴炳新从睡梦中叫醒,任命他带领矿务局第二采区的干部、工人清理被严重破坏的第一采煤区,抢救人员,恢复生产。因为瓦斯爆炸的矿井随时都有再次塌陷的可能,需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吴炳新自己冲在前面,先做党员、团员的工作,组织特别工作队,抢救人员,清理巷道。在他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又一次,吴炳新为了救工友,被埋在井下一整夜,十个指甲全都被磨烂了,最终大难不死,被救上了井。类似这样的生死考验,在井下吴炳新经历过6次,在井上经历过3次。

  那是一个令吴炳新兴奋得难以入眠的夜晚,他认真的聆听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宛如黎明前的长号,催人奋发,吴炳新顿觉天高地阔。他凭着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学识,强烈地意识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意味着一个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即将到来。

  正当吴炳新踌躇满志欲展宏图的时候,死神却向他发出了狰狞的惨笑。1985年的一天,吴炳新忽觉肝部不适,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癌。后又到北京检查,结论如前。当时,在癌症患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肝癌。很多肝癌患者,一查出病来,大限只有3至5个月。对吴炳新来说,这恰如一记晴天霹雳。他还只有47岁,还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未了,抱负未展。虽然在矿上曾经历过九死一生,死是瞬间的事,并不可怕。但是当病魔缠身时,却发现有那么多的割舍不下。妻子不能失去丈夫,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与正在读中学的女儿不能没有父亲......自己必须活下去,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也要争取。吴炳新开始广泛搜集民间验方,买来大量抗癌书籍和中西医理论书籍,潜心研究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虽然是个门外汉,但在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下,在学医儿子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人在绝望时刻,所迸发出来的意志力和创造力,有时是难以想象的。他开始自己给自己开处方,自己去抓药,自己煎熬,自我治疗,有时处方配得不对,或是用药量过大,产生了不良反应,难受的厉害,他就强忍着,任凭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

  1986年,吴炳新到北京一家有名的肿瘤医院进行复检,并准备做手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给他做检查的医生发现他的肿瘤已经小到几乎没有了。医生大感困惑,问吴炳新吃的什么药,怎么治疗的。医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接连给他做了几次透视,但肿瘤确实已经小了。吴炳新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开的药方竟有如此的神效。肝癌好了,但病魔不仅给吴炳新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使他一贫如洗。

  大难不死的吴炳新,志气高昂,决意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暖房,买来几口大缸生起了豆芽。白天他把豆芽用车子拉到街上卖掉,晚上挑灯夜读,继续研究中医中药理论,同时研究市场经济的成功之道。1987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国有亏损企业可以实行个人承包的政策,吴炳新不顾众人劝阻,承包了一个国有亏损的糕点厂。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糕点厂就有了起色。由于吴炳新经营有方,管理有术,知人善任,他所承包的两个企业全部起死回生。吴炳新下海,首战告捷。

  与此同时,一个大胆的举动令人们惊叹不已!1990年底,吴炳新离开包头,踏上了南下之路,和儿子吴思伟一起来到皖南,在淮南开发区注册了“淮南大陆拓销公司”。1992年,吴炳新在济南创办了“济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他如鱼得水,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当年就创产值15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48万元,成为济南开发区民营企业的利税大户。同时,吴炳新带领一群科学家攻克完成了三株口服液的发明创造,研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株口服液。

  (1993年12月29日,“三株口服液”通过由山东省科委组织的科技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12月30日,“三株口服液”在马来西亚国际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上获“特等大奖”。)

  创办人诗作欣赏:

  咏志(二)

  ——吴炳新

  幼丧父母苦锤炼,

  少年读书志生威。

  书海积智创伟业,

  功能最处土生辉。

  九死一生乐其中,

  众志合力攻关垒。

  丰硕成果耀翠微,

  科途驰骋鞭又催。

  《咏志(二)》叙述了作者吴炳新先生半世的人生经历,是他前半生的人生写照。诗作展现了吴炳新先生性格中冷峻理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一面,而爱民族、爱国家、爱党、爱人民、爱故乡、爱事业、爱同事,也爱家庭,是贯穿他的诗歌的一条红线,与他的冷峻理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相辅相成。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