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牌照围城:入场与退出的博弈
近年来,中国直销行业呈现出一种“围城”现象:一方面,许多企业渴望获得直销牌照,却因政策收紧和监管趋严而难以入场;另一方面,一些已经拥有牌照的企业却选择主动退出,放弃直销业务。这种“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局面,折射出直销行业在监管、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2025年2月24日,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浙江康恩贝集团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已从直
销企业列表中消失,成为继雅芳(中国)、好当家、三株福尔之后第四家主动退牌的企业。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对直销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
一、直销牌照的“围城”现象
自2005年《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以来,直销行业进入了一个严格监管的时代。直销牌照的发放数量极为有限,且审批流程复杂、门槛高企。截至2024年,中国仅有86家持牌直销企业,而申请牌照的企业数量却远远超过这一数字。这种稀缺性使得直销牌照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许多企业为了获得牌照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但最终成功者寥寥。
与入场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持牌企业却选择主动退出直销领域。浙江康恩贝集团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的退牌并非个案。早在2019年,雅芳(中国)就宣布退出中国市场;随后,好当家、三株福尔等企业也相继退牌。这些企业的退出,既有市场环境变化的原因,也与监管压力密切相关。一方面,直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直销模式面临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直销企业的合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2018年“权健事件”后,直销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整顿风暴。许多企业因无法适应新的监管环境,选择退出直销领域。
二、直销牌照围城的背后原因
中国直销行业的监管体制以《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为核心,旨在规范直销行为、打击传销活动。然而,这一体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牌照审批制度过于严格,导致牌照稀缺,许多有潜力的企业被挡在门外。其次,监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例如,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个别违规行为而被全面整顿,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渠道迅速崛起,传统直销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弱。直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同行,还来自其他零售业态。此外,消费者对直销模式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将直销与传销混为一谈,导致直销企业的品牌形象受损。传统直销模式依赖于多层次销售团队和面对面推广,这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许多直销企业未能及时转型,导致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社交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迅速扩张,对传统直销企业形成了巨大冲击。
三、直销行业的未来出路
为了打破“围城”现象,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改革直销牌照审批制度。例如,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增加牌照发放数量,同时加强对持牌企业的动态监管。此外,可以引入“试点机制”,允许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内开展直销业务,待其成熟后再推广至全国。直销企业应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推动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例如,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将传统直销与社交电商相结合,提升销售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客户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直销行业应加强自律,建立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杜绝虚假宣传和违规操作。同时,应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力度,帮助公众正确区分直销与传销,提升直销行业的整体形象。直销企业可以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多层次销售。例如,可以尝试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或者开发自有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降低对单一模式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结语
直销牌照的“围城”现象,既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监管体制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通过改革监管体制、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行业自律和探索多元化经营,直销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直销行业能否走出“围城”,不仅取决于政策的松紧,更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只有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变革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手记:直销行业的“围城”与突围
在撰写这篇关于直销行业“围城”现象的深度报道时,我深刻感受到这一行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直销,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曾经在中国市场掀起过巨大的浪潮,但也因种种问题饱受争议。如今,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收紧,直销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从采访和调研中,我了解到,许多企业对直销牌照的渴望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个“准入证”,而是希望通过这一牌照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现实却是,牌照的稀缺性和审批的高门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一些已经拥有牌照的企业却因经营压力或监管压力选择退出,这种“围城”现象令人深思。
直销行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普遍问题:如何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监管部门希望通过严格的牌照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但过于僵化的审批机制却可能抑制行业的活力。与此同时,直销企业自身也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多层次销售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然而,困境中也蕴藏着机遇。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一些直销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与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结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种创新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监管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直销行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政策的松紧,更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变革能力。只有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变化的企业,才能在“围城”中实现突围。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倾听行业的声音,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为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
直销行业的“围城”现象,或许只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直销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希望这篇报道能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