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企业及其关联主体涉嫌传销由市场监管总局管辖
2025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传销案件涉企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直销企业涉嫌传销案件的管辖权争议与资金冻结滥用问题,确立了"统一指定管辖"和"资金冻结三重约束"两大核心机制。这一改革举措被业界称为"打传规直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标志着我国对直销行业的监管从"碎片化治理"向"系统化监管"的重大转型。
一、管辖权改革:破解"同案不同罚"的制度困局
(一)传统管辖模式的三大痛点
1、 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在过往执法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经济,对注册地在本地的直销企业涉嫌传销行为采取"大事化小"策略。例如某直销企业在A省被查处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以"证据不足"为由拖延立案,而在B省却因异地执法遭遇阻力。
2、执法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对"团队计酬"的认定存在显著差异。某企业因层级奖励机制在C省被认定为合法直销,却在D省被定性为传销,这种"政策洼地"现象严重损害了法律权威。
3、跨省案件协调低效:直销企业通常采用"总部-省级分公司-市级办事处"的多层级架构,一旦涉案,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往往陷入"谁牵头、谁配合"的僵局。2024年某化妆品直销企业传销案中,涉及全国23个省份的执法协作耗时长达14个月,导致关键证据灭失。
(二)统一指定管辖的制度突破
1、管辖权上收机制:总局明确,直销企业及其关联主体涉嫌传销的案件,由总局直接指定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管辖。这一机制使某直销企业在2024年5月的涉嫌传销案中,避免了注册地与主要经营地市场监管部门的管辖权争议,案件查办周期缩短40%。
2、跨省案件协调平台:总局建立"全国直销案件协调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控跨省直销活动。2023年6月,该平台发现某保健品直销企业在17个省份存在"消费返利"模式,立即启动指定管辖程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同步查处。
3、自由裁量权规范:总局发布《直销企业传销案件处罚裁量基准》,对"层级数量""涉案金额""社会影响"等核心指标设定量化标准。某直销企业因发展4级经销商被处罚200万元,较改革前同类型案件处罚金额偏差率从35%降至8%。
二、资金冻结新规:平衡监管力度与企业权益
(一)三重约束机制的制度设计
1、证据门槛提升:新规要求冻结资金必须同时满足"存在转移隐匿风险""涉案金额明确""与违法行为直接关联"三个条件。2025年7月,某直销企业因资金流水异常被申请冻结,但因未能提供完整的资金转移证据链,申请被总局驳回。
2、报备审查强化:冻结直销企业资金需提前7个工作日逐级上报至总局。某直销企业在2025年8月的案件中,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拟冻结其1.2亿元资金,但经总局审查发现冻结范围超出涉案金额3倍,最终调整为4000万元。
3、纠错机制落地:建立"冻结异议快速处理通道",企业可在冻结后3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诉。2025年9月,某直销企业对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冻结决定提出异议,总局在48小时内完成复核并解除冻结。
(二)对企业的影响与应对
1、合规成本增加:企业需建立资金流动监测系统,实时记录每笔交易的资金流向。某直销企业为此投入500万元升级财务系统,实现了资金数据的可追溯。
2、 应急机制建立:企业需制定《资金冻结应急预案》,明确冻结发生后的沟通策略和证据保全措施。某直销企业通过预存关键交易数据至云端,在冻结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证据提交。
3、行业分化加剧:合规能力强的企业获得更多市场机会,而依赖"灰色操作"的企业加速退出。
同时公安部近日也对跨省涉企犯罪案件管辖工作进行优化,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管辖权限,防止“多头执法”
针对跨省涉企犯罪案件,新规明确以“主要犯罪地”为管辖原则,避免多地公安机关重复立案、争抢案源。
主要犯罪地管辖原则,即企业犯罪活动的组织、策划地或主要实施地公安机关负责侦办,并需层报省级公安机关备案。直销企业若涉及跨省犯罪,主要由组织、策划或主要犯罪实施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并向省级公安机关备案。这有助于集中资源高效办案,避免多地推诿。
企业所在地管辖原则:若犯罪地分散或主要犯罪地不明确(如网络犯罪),则由直销企业注册地公安机关管辖,强化属地责任,防止企业利用跨省经营逃避监管。
分支机构管辖原则:若外省直销企业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公安机关可直接管辖其犯罪行为,便于就近调查取证
2、重大案件提级侦查,强化执法力度
若直销企业为上市公司、中型以上企业,或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或案件存在重大执法风险,将由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此举提升了对大型直销企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层级,增强执法权威性。
3、规范办案程序,强化执法监督
公安机关将从申诉、投诉、督察三个维度构建监督闭环:
管辖权异议快速响应:公安机关需严格落实接报案审查程序,县级公安机关需对线索快速核查并提出意见,避免拖延或滥权。
三、挑战与应对:在改革中寻求平衡
地方执行力度差异:部分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对新规理解不到位,某省在2025年第四季度仍出现2起违规冻结案例。企业合规成本压力:中小型企业合规投入占比达营收的8%-12%,远超国际平均水平。新型传销手段层出不穷:"元宇宙直销""AI代理"等新型模式给监管带来新挑战。
四、构建"监管-企业-社会"协同治理新生态
这场管辖权与资金冻结的改革,不仅是监管技术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当监管部门从"灭火队"转变为"生态工程师",当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治理",当社会监督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我国直销行业将迎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监管部门的智慧与担当,也需要企业的自律与创新,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规范市场秩序"与"激发市场活力"的双重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