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注 册
登 录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
󰊝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当美乐家遭遇“美泺家”,一场流量暗战曝光!

2025-07-11 10:12    来源:道道舆情󰄲0 󰋇 11891 次

  这是一场表面看似正牌与“李鬼”的正面交锋,实则暗流涌动的流量争夺战。

  近日,在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牵头下,5家在沪直销企业与5家电商平台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守“沪”正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反对直销领域“低价内卷式”竞争。

  目的是:联合打击“直销黑产”。

  在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目前已关闭了277家山寨网店,下架近5000条商品链接。

  这场看似寻常的“打假行动”,背后却折射出中国直销行业在电商时代遭遇的集体困境:

  当美乐家遭遇“美泺家”,当正品防伪码被刮除后低价倾销,直销企业发现,自己精心构筑的渠道护城河,正被流量经济的野蛮生长一点点侵蚀。

  直销行业的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山寨者的暴利游戏。

  一瓶成本几十元的保健品,经过直销体系溢价,终端售价可能高达数百元。

  这种高毛利特性,让仿冒者只需做到“形似”即可赚得盆满钵满。

  美乐家是主营日化产品和保健食品的直销企业,其商标已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

  接到该企业反映的情况后,市场监管部门协调平台企业,将该起涉嫌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投诉流程响应时间减少到3个工作日。

  截至目前,已有8家销售“美泺家”产品的网店被关闭下架。

  刮码销售则是另一条灰色产业链。

  直销企业为管控渠道,会在产品上印制防伪码或区域码,但山寨者通过回收离职直销员的库存、跨区域窜货等手段,将溯源信息刮除后低价抛售。

  安利公司发现一家在淘宝经营十多年的网店,长期销售相关刮码产品。近期,市场监管部门和平台合作,令行为人意识到问题并督促其整改。

  这些商品真伪难辨,消费者购买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投诉的矛头却直指正品品牌。

  少有人注意到的是,电商平台的技术规则,在无意中成了山寨商品的“帮凶”,让这些山寨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的流量推荐算法,比正品更早触达潜在买家。

  比如拼多多、淘宝的搜索算法天然倾向于低价商品,导致“康师傅”变成“康帅傅”、“安利”变成“安俐”的变种商标充斥页面。

  山寨店铺通过SEO优化和刷单手段抢占流量,而正品企业想要投诉下架,却需经历漫长的“通知-删除”流程。等到平台终于处理完毕,山寨者早已换了个马甲重新上架。

  更棘手的是,平台经济的“避风港原则”让责任界定变得模糊。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对侵权行为的处理需以“明知或应知”为前提,而山寨者往往利用“个人店铺”“异地注册”等手段规避审查。

  这次上海查处的277家违规店铺中,不少曾被多次投诉却仍能存活,原因正在于此。

  上述《合作备忘录》的突破性在于,它首次将平台、企业、监管三方纳入同一治理框架——电商平台开放数据接口,直销企业提供鉴伪技术,执法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以技术对抗技术”的思路,或许能成为未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路子。

  但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商业模式的重构。当“会员制+高溢价”的直销传统遭遇“全网比价”的电商逻辑,正牌企业或许需要思考:

  与其疲于奔命地围剿“李鬼”,不如主动拥抱渠道变革。

  目前,6家在沪直销企业已开设18个官方电商账号,试图在流量世界中夺回话语权。

  这场正牌与山寨的战争,胜负或许不在于谁更擅长打假,而在于谁更懂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