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注 册
登 录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
󰊝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关爱女性 完美(中国)出席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

2011-06-17 16:00    来源:完美󰄲0 󰋇 16428 次

——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回眸

  

\

 

【编者按】

6月2日,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世华智业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妇联副主席、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晴宜在开幕式上作了发言。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女性公益慈善为内容的论坛,“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以探讨当前公益文化视角下两性平等、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公益慈善事业对当代女性的影响、女性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女性的权益保护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总结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成就,探讨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断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甄砚主持开幕式并作论坛总结讲话。本报总编辑卢小飞代表论坛在开幕式上宣读了倡议书。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等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本版撷取论坛观点之精粹呈现给读者,以期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女性慈善事业中来。

 

\

 

发挥女性公益慈善组织作用 发展女性公益慈善事业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黄晴宜

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是共襄善举的一件盛事。这对于探讨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传播公益慈善理念,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推进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女性公益慈善组织的现状。在我国各级各类合法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中,女性公益慈善组织现已占到总数的10%左右。它们以明确的服务群体、鲜明的工作宗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妇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独特作用。

二、女性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女性公益慈善组织在功能发挥、参与主体、服务内容与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促进女性发展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二是分工与合作成为发展方向;三是多元化的参与成为必然要求;四是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更显迫切。

三、对中国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考。大力发展女性公益慈善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改善民生、推进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妇女的正确方向。进一步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妇女、促进男女平等的工作宗旨,始终坚持扶贫济困、自愿无偿、公开公正、各方参与的工作原则,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妇联支持、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开展工作。

第二,要树立更加开放的工作理念。要深入思考研究和努力把握中国特色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以宽广的思路、开阔的眼界,推动中国特色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勇于开拓和实践,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慈善活动,广泛拓展服务领域。

第三,要致力于工作的创新。女性公益慈善组织要成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组织的要求,着力创新“三个机制”,即着力创新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动员机制,创新以社会公众为基础的慈善资源开发机制,创新公益慈善组织的运作机制。通过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搭建“四个平台”,即积极搭建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推动的平台,搭建服务企业和社会团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搭建广大公众参与的平台,搭建与新闻媒体合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育、开发和运用社会慈善资源,不断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慈善公益事业的独特作用。

第四,要加强对女性公益慈善组织的规范和管理。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自觉接受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进一步提高组织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公益组织形象。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求实、团结、奉献的精神,培育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和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不断提高组织的职业化程度,为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强的组织基础。

 

\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甄砚主持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

视角一:政策与环境

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十大问题

\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 郑远长

近期慈善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引发我对慈善事业十大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认识。二、关于当前慈善事业主要矛盾的把握。三、关于慈善组织发展。四、关于慈善立法。五、关于慈善成本。六、关于民间公益和政府责任。七、关于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八、关于人人可慈善。九、关于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十、关于慈善宣传教育。

总而言之,慈善最需要体现人文的关怀。

女性参与,让慈善更纯洁

\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徐永光

中国女性在公益慈善领域可谓群星灿烂。中国民间公益领域的从业者也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故有人用“女人的NGO”来形容女性在这个行业的地位。

因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中国出现了许多从母爱到博爱草根NGO。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慈善的人性光辉。我的观点是,一切人类慈善行为的终极原因就是人性。我们提倡女性参与慈善,让慈善更加纯洁。

慈善与女性权益保障

\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金锦萍

公平地讲,我国目前已经构筑起相对完整的女性权利保障体系,法律也庄严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社会生活中侵害女性权益的现象还是较为突出,同时与城市女性相比,广大农村妇女还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给他们带来的众多利益。

如果把慈善扩展到公共参与的疆域,那么为妇女权益保障的鼓与呼,为女性权益保障的科学立法和政策提供智慧,本身也是慈善,甚至是更大的善。

视角二:理论与文化

赋权妇女:女性公益慈善项目的关键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 谭琳

女性公益慈善项目使受益妇女更加自信、自主和参与;

女性公益慈善项目使施善妇女获得自信、自主和积极心态;

女性公益慈善项目平等地对待受益者;

女性公益慈善项目营造了多赢的局面;

女性公益慈善项目改变了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弱势妇女群体的主体性与社会服务

\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 王行娟

妇女工作者为弱势妇女服务,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谁是社会主体的问题。

妇女工作者要按照服务机构的要求,扮演求助者的服务者、支持者、倡导者、协调者和影响者的角色,而不是指挥者或决策者。所有这些角色都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摆脱困境,确立起社会主体的地位,而不是取代她们,成为她们的主宰者,将受助者客体化。

尊重、理解、共情,这就是作为一个妇女工作者对于暂时失落了社会主体地位的弱势妇女群体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必须有多元参与主体

 

\

江苏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柏志英

 

女性慈善事业是慈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元特征决定了其参与主体的多元。表现在:1.政府是女性慈善事业的导航主体。2.大众传媒是女性慈善事业的宣传主体。3.企业、个人、各类慈善组织是女性慈善事业的捐赠主体。4.专业慈善组织是女性慈善事业的运作主体。5.受助客体是女性慈善事业的反馈主体。

公益传播是公益事业的翅膀

\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辑 卢小飞

传播学的本质决定了它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责任,公益传播是公益事业的翅膀,这已被无数事例所证实。前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今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的赈灾传播活动中,新闻以及文艺出版影视等大众传媒和传播者凝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也再次引证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即它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倡导民众,凝聚人心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妇女报的独特,在于它更强调社会性别的认知,这对于女性公益慈善事业是必不可少的。

公益传播的影响是即时的,更是深远的。当然,公益的新闻传播一方面要追求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传播者劳动的补偿。换句话说,只有当新闻与受众之间被传通,产生了积极的、肯定的、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且传者在经济上能够收回投入、补偿成本并有一定的利润回报,才表明新闻所具有的价值得到了较好的、较全面的实现。

视角三:实践与行动

澳门明德慈善会工作经验分享

\

 

澳门明德慈善会副理事长 李雪屏

5年来,明德慈善会在内地和澳门积极参与各项慈善公益活动,得到了澳门工商界很多朋友的认同和大力支持。我们把所有筹集得来的善款,量入而出,重点面向澳门和内地贫困偏远地区,对有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一定的经济和实效的援助。

对于慈善事业我们有以下体会:1.从爱心出发。2.争取支持。3.善于合作。

从一本小杂志到一项大事业

\

 

《中国妇女报》社副总编、《农家女》杂志社主编 谢丽华

1993年,《农家女》杂志创刊,当时只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现在“农家女”已成为一个集扶贫、培训、维权、倡导、出版为一体的公益机构,共有专职工作人员近60人。

一路走来,我们有收获,但也面对新的挑战,一是减少对国外资金的依赖,争取让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二是整合机构内部资源,将培训、就业、服务、维权一体化,创办社会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来解决社会需求。三是民办非企注册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和专业发展没有纳入国家体系,难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公益中华四海同心

\

 

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总经理 陶兿方

完美公司一直以来都在从事慈善事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把公益慈善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各个领域为要帮助的人们奉献出一些力量。完美公司作为第一家支持母亲水窖项目的企业,一直以来与“母亲水窖”公益项目相伴相随,解决了数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并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国内外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企业和个人对西部缺水问题的广泛关注。公司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时刻都在关注和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更需要全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的共同关注和帮助。我们会与全国妇联一起,向社会持续宣传“母亲水窖”项目,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和帮助,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在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

 

成都市妇联主席 王进

通过两年来妇联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在灾区重建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项目的工作实践探索,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

一、蕴藏在社会中的无限爱心是开展民生救助、发展慈善事业的牢固基石。二、各级妇联组织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特别是女性慈善公益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三、建立项目化运作的长效机制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规范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主旨发言

女性慈善·实践与思考

 

\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秦国英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促进中国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妇女公益组织的优势,遵循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的运作思路,对中国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

一、实践和探索。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是我国成立较早的社会公益组织,也是唯一以女性发展为主旨的全国性慈善机构。目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已经形成了以“母爱”为主题系列公益慈善品牌:一是扶持发展型项目,通过对妇女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的综合扶助,推动实现妇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资助救援型项目,通过对特定妇女群体的特殊需求进行救助,实现救助目标;三是能力建设型项目,通过对妇女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实现妇女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四是宣传倡导型项目,主要通过表彰先进典型、传播母爱文化、助推公民道德建设等形式,努力为女性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慈善环境。

二、效果和体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对女性公益慈善事业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每年大约有600万人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公益项目直接受益,在配合政府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妇女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灾害救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推动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探索了成功的经验。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开展女性慈善活动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紧扣时代主题,准确把握妇女所需;二是纳入性别意识,把女性作为公益慈善活动的主体;三是传播母爱精神为主体的慈善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四是发挥女性团队作用,不断提升公信力。

三、思考和展望。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将重点在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充分发挥机构的优势,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联合各级妇女组织及其他公益组织携手共进,引领和推动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新发展。二是着力开展女性公益慈善理论研究,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有实践基础、有理论依据、有创新观点的理论成果。三是努力推动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慈善事业发展的决策主流。四是把提高女性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五是不断加大女性慈善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机构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团队的专业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相关群体在女性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邓国胜

 

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女性慈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群体在女性慈善中的责任也有待于进一步厘清。

一、作为慈善组织的责任。慈善组织在女性慈善中的责任有三个方面:第一,慈善组织应更多关注贫困女性。第二,慈善组织应该提高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中的女性比例。第三,慈善组织应该为女性参与慈善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作为公众的责任。女性慈善事业需要女性更积极的参与。而这种参与有不同层次的参与:第一个层次的参与是表达爱心。第二个层次的参与是监督。第三个层次的参与是理性参与。

三、作为被救助女性的责任。作为被救助的女性自身,也不能因为慈善救助,而养成等、靠、要的思想,而应该通过慈善组织的帮助,自立、自强。慈善绝不仅仅是从物质上济困,更需要培养弱势群体的品格与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才是慈善的真谛。

爱是一种信仰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丹

 

所谓慈善,我的理解是慈悲之心决定的善良之举。

爱,是一种信仰。为什么女性跟慈善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个女人的身上都是有深刻的母性的,不管她自己是不是做过母亲。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的职业身份是什么,无论做一个教师,做一个作家,它有可能都是你的阶段性职业,但唯独叫妈妈,这是终身的,因为这是一种血缘的托付,这是一种爱,而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责任。所以我想,爱是一种信仰,爱是一种行动,爱也会是一种奇迹。公益慈善是什么呢,它不是我们今天富庶生活的锦上添花,它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雪中送炭。如果我们把这种爱,作为毕生的信仰,我们将在爱的行动中,不断滋养和丰富自己,而且从个人的善良上升为组织行为,从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未来。

弘扬大爱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

世华智业投资集团总裁 姜岚昕

 

近10年,我一直用心践行使命,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原来我以为是自己的运气比较好。5年前,我发现了终极的秘密,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很多人帮助我的本质不是帮助我个人,而是透过对我的帮助能帮助和推动更多人的生命,这些帮助超越了单独去帮助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上升到一种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从我创业那天开始,我不是想着自己赚更多的钱,我一直想着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同仁搭建更好的平台,为股东带来更好的收益,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每一天,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以成全别人为导向,成就别人为价值,造福别人为快乐。后来,越来越发觉我成全别人,却引发了更多人对我的成全,成就别人实际上是不断地堆积自己的成就,造福别人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

借2010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我代表世华首捐100万元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华夏教育基金”,并承诺在未来五年内,捐助1000万元以上。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