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注 册
登 录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
󰊝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直销企业融合新赛道,为什么选社交新零售而非当初的微商?

2020-09-25 08:50    来源:当代直闻 󰄲0 󰋇 24492 次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社交新零售是直销的近亲,而微商还差着一层。虽然这三种销售模式其核心都是体验式分享经济,但社交新零售与直销从分配模式、销售维度上都很相似,直销也是最容易做社交关系的,而传统的微商虽然也有零售、体验、分享的元素在,但本质上还是渠道批发的主体,只是到了末端通过微信和社群实现最终销售的动作。直销与微商一个在线下,一个在线上,虽然在相互融合,但先前不是一个基因。

  直销模式在中国30年,一直处于严格监管的状态。所以,直销模式的创新变革的动力一直存在,每个时期都会根据市场环境的不同做一些主动或被动的调整。当2015年,表面上看起来特别像直销的微商盛行的时候,直销企业都没有太多的意愿去深入了解,更别说融合微商的模式,或开辟微商版块。这其中有直销企业思维转变迟缓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微商的分销模式跟直销的体验顾问式销售离得太远。虽然有个别直销企业尝试融合微商思维,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而当2019年“社交”风起,社交新零售来临之际,直销企业开始按耐不住了,纷纷选择开启社交新零售与直销模式的结合的尝试,甚至有些企业弱化直销版块,发力全新的社交新零售赛道。这其中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经过2019年初高压之后的直销企业,创新转型的需求更明显。但我认为,这就像结婚找对象一样,社交新零售模式与直销模式的匹配度更高,它们之间既有很大的共性,也能做到很好的互补,因此才会一拍即合。

  近日,去参加同仁堂健康的一个启动会,主题是“智慧新零售·互联轻创业”,其实就是在同仁堂健康原有的直销模式上增加了社交新零售的版块。现场参会的大部分都是同仁堂健康直销版块的市场经销商,会议在线直播有150多万人次的观看。那么同仁堂健康为什么不专心搞直销版块,非要加上新零售的模式呢?而且还搞这么大的事情。现场一个市场经销商的阐述很好的回答了我的这个疑惑。他说:“同仁堂健康启动的新零售是直销版块向互联网社交的延伸,打通了直销版块对接互联网群体、年轻群体、轻创业群体的通路,吸引更多的流量进入同仁堂健康直销事业。”

  这位市场经销商所表达的意思中,其实有两层,一是直销版块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引流才能实现突围发展,而融合社交新零售是目前能为直销引流的最好的办法;二是,直销版块仍然是同仁堂健康的主体销售模式,融合社交新零售是直销模式的市场创新和有益的补充。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社交新零售与直销是如何完美匹配的。

  在相似度方面,从销售属性、分配模式到经营模式上,社交新零售和直销都同属一类。首先从销售属性上它们属于无中间环节的销售,产品通过平台购物+物流的方式直达消费者手中;从分配模式看均属于消费返佣模式,参与的人员有双重身份,即是消费者,也是经营者,核心是消费,有了消费的基础才会有收益的可能;从经营模式上看,两者都属于“体验+分享”的模式,通过真实的体验分享,带动产品的消费,建立自己的消费群体和收益管道。

  在互补性方面,社交新零售和直销在两个维度具备天然的互补性,就是产品策略和消费文化。从产品策略来看,社交新零售更偏向于网购,所以产品多以日常消耗品为主,产品单价低,使用率高是最大的特性。而直销产品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保健食品、化妆品、保洁用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和小型家电这六类中,其中保健食品更多一些,原因在于直销奖金分配比例过高,企业势必要选择价格空间更大的产品品类。所以从产品策略方面两者不会产生任何冲突。

  从消费文化上看,社交新零售和直销截然不同。社交新零售的消费类似于快餐文化,由于更偏重互联网传播,消费者看重的是短平快的消费体验,很多时候,分享者和消费者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一个二维码就完成了所有的链接、分享、消费的全过程。而直销就更像是正餐文化,由于偏重线下交流,分享者和消费者之间需要坐下来慢慢聊,沟通情感,达成共识,形成团队。所以,这一冷一热的消费文化可以达到很好的互补效果。

  因此,面对当下直销行业严格监管和疫情影响下,要想补齐直销模式的短板,实现直销行业创新发展,融合社交新零售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要怎么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实际考量。另外,因为社交新零售与直销模式类似,直销所遇到的一些监管违规的困扰,社交新零售一样也避免不了,在这一点上,它们是难兄难弟,谁也救不了谁。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