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糖衣毒药”诞生记――隆力奇涉嫌传销的思考

2012-04-25 09:20    来源:光明网󰄲2 󰋇 14093 次
“糖衣毒药”是怎样炮制的?――隆力奇涉嫌传销的思考

  光明网讯 其实,隆力奇直销变味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何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会滑落传销的深渊?类似的“糖衣毒药”为何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治理?

    自救尝到甜头

  作为国产日化品牌,隆力奇已经经历了26年的发展历程。但一说起隆力奇,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护手霜、蛇油膏。它给人的印象是,价位中低档,很低调地摆在超市的货架上。

  在如今国外日化品牌的强劲冲击下,与隆力奇同一时段出现的国产品牌,要么被外资收购、要么濒临倒闭。

  来自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化妆品行业五大企业实现销售利润为19.77亿元,同比下降了14.03%,利润总额下降了34.11%,其中2家企业亏损。

  为了从困境中自救,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隆力奇尝试进军直销渠道。2009年,隆力奇拿到直销牌照,商务部批准隆力奇在江苏省开展直销;同年,隆力奇飞鹰网商国际系统成立。直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隆力奇的经营状况。公开数据显示,隆力奇2011年直销业务的业绩打到了7亿元左右。

  隆力奇“热闹”的直销业务,在外人看来,是与传统业务并行。但隆力奇始终表示,公司的销售渠道有传统、外贸和直销等多种形式,目前还是以前两者为主,直销作为重要补充。 无论怎样,尝到甜头的隆力奇,其营销的天平已开始向直销倾斜。

  管理失控埋下祸根

  试水直销业务初期,隆力奇曾立志创造一个规范、健康、和谐、自主创业的直销环境。但在尚需完善的中国直销市场,传统背景出身、半专业的隆力奇对于直销的火候控制不好,管理混乱的弊病浮上水面,逐渐向传销的深渊滑落。

  有知情人士直言,“隆力奇团队太多,目前可以说排在中国第一,团队人员素质良莠不一,难免出现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其产品往往成为经销商发展“团队”的工具,而无实际意义。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东北三省以及山东和河北。

  究其原因,从传统企业转型做直销,隆力奇的高层仅仅看到了直销带来的快速倍增效应,却没有看到这把利器潜藏的风险。凭着对直销行业的一知半解,隆力奇开始在各地大量吸纳“厉害”的经销商,然而后者大多是以传销起家的。

  “隆力奇是所有直销企业中产品种类最多的一家,包括化妆品、日用品、保健品、个人护理等200多种”,有隆力奇经销商这样介绍其产品。而隆力奇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报备的直销产品明细显示,仅有6种保健品、25种化妆品,共31个品种。

  “比存款更划算,比股票更保险。团队快速建立,快速实现月薪上万、月薪上十万、月薪上百万”,类似的夸大宣传、利益诱导,这些还只是乱象浮现的冰山一角。其实,不论其品种究竟有多少,在实际操作中,产品往往成为经销商发展“团队”的工具,而无实际意义。对于这些人来说,公司与产品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看中的只是隆力奇的营销制度是否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提成。

    何以监管成盲区?

  据《新金融》报道,在身陷隆力奇“直销“陷阱的人群中,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占80%以上,有些是涉世未深,稀里糊涂加入的;有些是面对就业压力,想轻松挣钱,异想天开的。然而,也有一些人清醒认识到隆力奇传销把戏的实质,“所谓的奖金制度是他们在画饼充饥,钱基本上都到最上层手里”。虽然顶着正规品牌的帽子,但毕竟是在搞传销,为何却长时间没有被当地政府查处呢?

  据媒体报道,早在今年2月,隆力奇在沈阳的一家培训机构就多次被当地市民举报涉嫌传销,并被辽宁省工商局多次约谈。然而如我们所知,约谈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商务部批准隆力奇从事直销的地区涵盖江苏省13个市内的58个区(县级市),未经批准的地区不允许进行直销行为。而在实际操作上,在江苏省以外地区,经销商会借助专卖店的名义开展这种变味的“直销”。同样的操作模式搬到网络上,即使没有专卖店,经销商的业务也可顺利进行。

  从地面发展到网络,但不抛弃地面,隆力奇的直销团队往往以网络与地面相结合的方式来操作。此中玄机在于,通过网络销售,不仅方便其炒作电子商务的概念,为实质上的传销多披一层糖衣;更是为了逃避监管,因为网络监管会更难。显然,对于他们而言,来自利益的驱动,足以令其铤而走险。

  经过这些年的打击治理,传销的表现形式也更为隐蔽多样,套用国际营销学中的直销概念,其“经济邪教”的危害性更大。但隆力奇目前也仅在辽宁受到查处,部分地区却任由这种变味的“直销”蔓延而熟视无睹。为何裹上“直销“外衣的传销行为,就能轻易逃避各方的监管?此中原因,无疑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对于直销和传销的区别是什么、两者有哪些异同,寻常百姓对此一头雾水、以至受骗上当,或许情有可原。但国家此前已相继出台《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而一些政府部门对此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法院对这块也了解甚少,一些律师也不愿接涉及直销企业的案件。从近期的司法实践来看,真正受理立案的寥寥无几。

  隆力奇“沈阳事件”只是揭开了这一传销黑幕的冰山一角,但其中的种种乱象已令我们触目惊心。各地还有多少类似的“糖衣毒药”还在滋生蔓延?期待有关部门重拳出击,让它们像“问题胶囊”那样人人喊打、无所遁形,还中国一个透明有序的经济环境。    

已有[2]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