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立秋养生指南:滋阴润燥补益肺 健康科学“贴秋膘”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金风送爽,酷暑渐消。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立秋即是秋季的开始,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还有“秋老虎”的存在,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立秋时节我们该如何科学养生呢?
滋阴润燥补益肺
“肺燥”是秋季养生的大敌。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会产生津液亏少的“干燥症”,秋季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咯,谓之“燥咳”;另外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等,都与秋燥有关。
此时可以通过食疗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古代医书提到:形寒饮冷则伤肺。是说如果没有适当保暖、避风寒,或者经常食用冰冷食物和饮料,则容易损伤肺部机能而出现疾病。建议饮食养肺应多吃蜂蜜、梨、乌骨鸡、猪肺、燕窝、豆浆、藕、核桃、银耳、芝麻、薏苡仁、花生、鸭蛋等,但也要结合个人体质和肠胃功能情况酌量选用。
和治友德全球健康推广顾问、国医大师张大宁表示,虫草也好,虫草菌丝体也好,都是补肾益肺的佳品,不热不燥,阴阳并补,偏于平性,普遍适用于普通人群。虫草相关的产品可以起到“辅助正气”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中医曰:“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因此使用一些寡糖类的健康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健康科学贴秋膘
民间有“立秋”之时“贴秋膘”等习俗。俗话讲“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秋季进补贴秋膘就提上了日程。“贴秋膘”也需要结合秋季的特点,结合不同人群,健康科学的调整饮食结构,让“秋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过分进补。
中医认为虚者补之,而虚症又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贴秋膘虽然不像治疗那样严格区分,但也需分辨体质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另外,贴秋膘不适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等人群。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容易导致代谢系统更加不堪重负。身体的脂类代谢紊乱,血液中的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物质使动脉血管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
调整起居多运动
秋高气爽,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早起时,建议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儿再起床,这样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睡午觉以养精神。
秋季是运动的好时节,但由于秋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所以,早晚不宜进行剧烈的活动(篮球、足球、快跑),以舒缓的散步、八段锦、太极拳为主,以身体微汗、不感疲劳,自感身体轻松为准。适度的运动是必要的,可以加速血液循环,锻炼心肺功能。
精神平和不悲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立秋之后,要做到精神平和、舒畅心胸。中医讲“天人相应”,秋风至,草木凋,阳退阴长,悲秋的心绪往往容易让人触景生情,造成情绪低落、过度悲伤、无端忧愁,人也容易变得焦虑、抑郁,精神紧张,情绪低沉,多愁善感。以上情况均容易损伤肺气,出现咳嗽、胸闷、气喘、气逆等不适症状,所以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心情舒畅。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身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预防“悲秋”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晴朗的日子里,可以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去登高望远,愉悦心情,使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