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网”《化妆品包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指南》团体标准发布
一瓶香水因喷头密封性不佳导致成分氧化变质,一盒面膜因生产企业对包装和膜材重视不足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受到影响……这些看似由“包装小问题”引发的化妆品安全隐患,如今有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近日,由北京市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牵头,北京日化协会组织20余家相关机构及企业共同制定的团体标准《化妆品包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并将于9月1日起实施。
《指南》系统整合当前化妆品包装及包材相关的技术要求,构建覆盖化妆品从原料选择到生产灌装研发、生产全链条的包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更推动化妆品包装从“颜值担当”真正升级为“安全屏障”。
“近年来,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发布实施,社会各界对化妆品的产品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除与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相关的安全性因素外,与包装相关的安全性因素也得到行业广泛关注。”北京日化协会政策法规部主任佟文鑫指出,化妆品的包装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于化妆品生产过程的重要控制内容。当前,化妆品包装管理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相关要求分散在《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等多个文件中,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关注包装的外观设计和基础安全性能,缺乏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思维。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南》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理念,对现行化妆品包装技术要求进行系统化整合,这既是对现有法规要求的延伸与补充,也为行业自律奠定了基础。
佟文鑫将《指南》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一套兼顾合规性、合理性与实操性的系统化方案。”据介绍,《指南》在借鉴和引用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与包装相关的术语和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化妆品行业特点调整,明确了包装、销售包装、包装材料、包装供应商等重要术语定义,并从包装的外观、使用性能、风险分析和环境友好等多个方面,设置化妆品包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体系构建上,《指南》创新性地提出“包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应与生产管理活动相匹配”理念,以生产管理要素为主线,分项设置包装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包装材料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能、包装供应商遴选和包装采购、包装入库验收和保存、包装放行和化妆品灌装环节关键控制点、包装(含包装材料)的缺陷分析及补救措施、包装和包装材料的更新与退出机制。同时,结合当前化妆品包装材料安全性控制的要求,该标准对化妆品包装的质量和使用性能控制项目及化妆品包装材料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能控制项目进行了分类明确。
在实施规程层面,《指南》紧扣企业生产流程,从包装研判选择、购置验收、生产过程管理到风险识别、相容性评估,全程植入“预防性控制”思维。“《指南》鼓励企业在原料选择和配方设计阶段就介入包装评估,避免后期出现兼容性问题。”佟文鑫举例说,标准特别强调包装清洗、消毒等预处理环节的风险防控,要求按内源性、外源性风险分类分析安全隐患,并鼓励采用符合食品药品标准的包装材料,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佟文鑫强调,标准并非“一刀切”式规范,而是充分考虑不同产品形态、包装形式的差异,鼓励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和生产企业根据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运行需要,结合产品属性和生产过程适当增减或调整包装安全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
《指南》实施是否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对此,佟文鑫表示,《指南》在国家有关规定需控制包装材料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强化“以评代测”理念,通过评估代替对包材的成分分析试验。同时,借鉴交叉参照的方法,在使用相同材质、产品相似情形、相关典型取样等方面做出积极尝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
“《指南》为行业构建了一套覆盖全品类包装形态和应用场景的完整质量管理体系。”佟文鑫认为,该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将有效强化企业在包装方面的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和助力企业建立系统化的包装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为国产化妆品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为促进标准落地实施,北京日化协会将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行业沙龙、经验分享等方式加强标准宣贯工作,助力国产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