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么年代了,直销行业竟还有这般荒唐闹剧?
近日,河南都市频道曝光的某直销企业“致命养生局”,简直是一场刷新认知下限的行业丑闻。当记者的暗访镜头对准他们时,无论是基层店面经销商的荒诞说辞,还是总部工作人员的离谱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掉下巴。要知道,如今监管之网越收越紧,合规经营早已成为行业不可撼动的共识,可偏偏有人敢逆潮流而动,用这般拙劣的手段玷污整个行业的声誉。这般愚蠢行径,实在让人既费解又愤怒!
荒谬宣传,违背常识
暗访过程中,违背医学常识的话语简直俯拾皆是。“咱们平常喝的桶装水、自来水、纯净水,它那叫大分子团。小分子团是细胞能喝的水,我们就是模仿巴马那个地方的原理,然后研发出来的那个水器,从那儿直接接出来就是(小分子团水)。”“小分子磁化水,水分子能直接进入人体细胞,人体都是细胞组成的,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也是调理身体的。喝了这个水,它是降三高的。”“水质决定你的体质,体质决定你的健康。”当你以为这些胡言乱语只是经销商为了推销产品的个人行为时,总部工作人员的说法更是夸张到离谱,甚至扬言能提供调理好糖尿病的“真实案例”。
为了支撑这套漏洞百出的“理论”,他们还做了些极其简陋的实验。比如把白酒分别倒进普通自来水和他们的“小分子磁化水”中,妄图证明经后者浸泡的白酒浓度会降低,可记者品尝后根本没感觉出差异,他们便以“记者对酒精不敏感”搪塞过去。
另一个实验里,他们用检测笔证明“小分子水”导电(亮灯),而纯净水不导电。记者用普通自来水测试,检测笔同样亮起。事实上,导电性仅与水中矿物质含量有关,与“小分子”毫无关联。
河南都市频道报道截图
就是这么夸张的话语、拙劣的实验,竟然能让老年人信以为真,购买其4000元的小分子水龙头、15000元的磁疗床垫、15000元的“养生四件套”,甚至有人在笔记里虔诚地记录:“终将有一天,干细胞治疗会让‘绝症’‘不治之症’这些词汇消失。”
究其根本,无非是精准拿捏了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与信息差。他们不懂“小分子水”的科学原理,却恐惧疾病;他们渴望延年益寿,却难辨营销话术与医学常识的边界。而这些人正是利用老年人这份脆弱,将普通家电包装成“养生神器”,把谎言熬成“心灵鸡汤”。但这样的谎言与骗局,终将会被戳穿。
拿牌≠免罪,法律淡薄
比虚假宣传更可怕的,是对法律与合规的公然漠视。面对记者质疑其经营模式时,总部工作人员却直言,“我们是做传销出来的,但是后来国家发了牌就变成直销,以前没发牌是传销就抓”。某老总炫耀发展7个会员日入1.5万元时扬言:“没风险,完全是轻资产,让你包赚钱,那是合法的,我们做的是XX,查都不会查你。为什么让你们在做的过程当中,要跟拿牌公司做,就是这么来的,查的都是没牌照的。”
河南都市频道报道截图
显然,这些人误以为披上“直销牌照”的外衣就能高枕无忧。但是,直销牌照是合规经营的通行证,不是违法犯罪的保护伞。这背后,是对直销经营的匮乏认知、对法律的漠视无知,更是对监管力量的严重误判。
三问闹剧,引以为戒
这场丑闻背后,三个疑问始终萦绕不去:
其一,该企业2016年就获得了直销经营许可证,按说已在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可为何却缺乏最基本的行业常识、合规意识、法律意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还是企业内部本就存在着一种漠视规则的文化氛围?
其二,在国家严厉打击虚假、夸大宣传,以及“坑老”保健品的情况下,该企业为何缺乏对工作人员和经销商的有效教育,依旧顶风作案?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还是对监管的力度存在侥幸心理?
其三,在媒体报道这一事件后,为何没有见到该企业有丝毫反应?是打算装聋作哑,试图蒙混过关,还是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知如何应对?
直销行业的生命力,在于诚信与合规。当一家持有牌照的企业,公然用伪科学欺骗老年人、用传销思维曲解法律,不仅是在透支自身信誉,更是在玷污整个行业的形象。鉴于他们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正轨。
一是紧急止损,切割风险。立即全面终止该业务,冻结违规经销商账户,主动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取证。开通“老年人直通退款”渠道(支持购买凭证核验或子女代办),同步发布致歉声明,承诺对因产品误导延误治疗者提供医疗补偿,阻断负面舆情蔓延。
二是刚性整改,重构合规体系。建立宣传素材审核机制,全面清除“拉人头致富”“替代药物”等违规话术,全员签署合规承诺书,深入市场进行合规管理。委托权威机构所有宣称疗效的产品进行重新监测,出具合格证明,若某款产品有特殊功能,可以重新梳理产品话术,严格避免出现如“治病水龙头”“抗癌床垫”等字眼。
三是做好舆情监测,掌握舆论走向。关注舆情走向,重点留意“天价养生神器”“拉人头赚钱”等说法,及时了解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和看法。尤其要警惕老年人群体中出现的激烈投诉,及时与投诉者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积极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直销行业不该成为藏污纳垢之地。那些合规经营的企业,正通过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赢得市场:有的企业建立严格的产品溯源体系,用实验室数据替代夸大宣传;有的企业禁止销售人员承诺治疗功效,将健康知识科普纳入培训;有的企业摒弃“拉人头” 模式,靠终端零售业绩计算报酬。这些做法才是直销行业的正道,也证明了只有尊重常识、敬畏法律,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此次事件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那些还在编织骗局的人们,该醒醒了。用愚蠢的谎言牟取暴利,终究是镜花水月。唯有悬崖勒马,远离违法违规的行为,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其他企业能够引以为戒,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合规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要重蹈覆辙。而对于涉事企业来说,必须深刻反思,积极整改,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交代,给行业一个正面的回应。否则,等待他们的必将是市场的淘汰和法律的严惩。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