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分不清!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特医食品、药品的本质区别,一篇读懂
近期,有记者走访发现,便利店“混卖”现象较为严重。商家将普通食品饮料与保健食品“红牛功能性饮料”“乐虎氨基酸维生素饮料”混放销售。看似简单的摆放问题,实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特殊食品不得与普通食品或者药品混放销售”的规定,且此类现象在健康产品市场中普遍存在。
当前市场上,各类宣称“保健”“养生”功效的产品层出不穷,大众对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及药品常常分不清本质区别,这种认知盲区叠加部分商家的不规范宣传,导致行业乱象的频发。
因此,厘清它们的边界,避免被模糊宣传所误导,既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也是实现理性消费的基础。
保健品与保健食品
一字之差,本质不同
“保健食品”与“保健品”本质上差异悬殊。但是从商家宣传到媒体报道,再到消费者日常认知,各类健康产品概念的混淆早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乱象。
日前,就有媒体披露,百度百科对“保健品”的解释存在概念错误,其将“保健品”直接定义为“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
严格来说,保健食品是法律概念,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这类产品有着严格的身份标识:包装上必须印有蓝色草帽形状的“蓝帽子”标志,以及“国食健字”或“食健备”的批准备案文号,这是其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批的“身份证”。
根据2023年8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发布的《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保健功能已从原27种调整为24种,删除了“改善生长发育”“促进泌乳”等共识度低的功能,同时规范了功能声称用语。
图片来源:佛山市场监管
与之相对,“保健品”并非法律概念,更多是公众对那些声称具有保健功效的产品的统称。这类产品没有统一的标识,涵盖范围极广,可能包括内衣、按摩椅、床垫、器械、非食品类产品。
正因二者的属性截然不同,其监管方式也存在天壤之别。
保健食品的全生命周期都处于严格监管之下,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均需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所有产品必须经过国家审批并取得批准文号后,方可上市销售。
而“保健品”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定义和专属法规约束,市场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状态。
消费者必须认清二者的边界,才能避免落入宣传陷阱。
保健食品与
普通食品、药品、特医食品的核心区别
2025年8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明确指出普通食品不得宣称具有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治疗功效。这一举措,再次凸显了厘清各类健康产品边界的重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我国的食品类别可划分为普通食品与特殊食品两大类。其中,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且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这一分类框架为我们理解各类产品的差异提供了基础。
1.概念与适用人群
普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普通食品为一般人所食用,人体从中摄取各类营养素,并满足色、香、味、形等感官需求。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中国保健食品行业一般将其分为两类:1)营养素补充剂;2)功能性保健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指为1)满足进食受限、2)消化吸收障碍、3)代谢紊乱或者4)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食用。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从适用场景来看,特医食品和药品的使用必须依赖专业指导—— 特医食品需经医生或营养师评估后使用,药品则必须严格遵医嘱;而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虽可由消费者自主选择,但保健食品需特别注意其标注的适宜人群和食用量限制,不可盲目食用。
2.监管要求与宣传规范区分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同类型产品的监管侧重点各异,具体体现在注册备案要求及适用法规上:普通食品无需注册或备案;保健食品需按《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进行注册或备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需依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完成注册;药品则要遵循《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办理注册。
在保健食品与药品、特医食品产品的广告宣传中,还有专属的规定:
药品:仅限宣传说明书载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非处方药(OTC)广告需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处方药广告仅允许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发布,禁止在大众媒介发布。
保健食品:不得宣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需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未获批准的内容。
特医食品:应当显著标明适用人群及需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此外,国家对各类健康相关产品的宣传还明确禁止以下行为:
使用“最先进”“国家级”“唯一”等绝对化用语;利用患者、医生、专家等形象作推荐证明;伪造数据、虚构获奖信息、篡改广告审批内容等虚假宣传;以虚假免费试用名义诱导交易、夸大表述(如 “100% 无效退款”)等诱导性营销;以及互联网广告中未经显著标注 “广告” 的付费搜索推荐、未设置关闭按钮或诱导点击的弹窗广告,还有直播带货时主播以 “科普”“分享” 名义变相发布未经审查的 “三品一械” 广告等违规行为。
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药品、特医食品的核心差异,具体可见下图:
图片来源:第四师市场监督管理局
消费提示
科学选购避坑指南
为帮助大家在的健康产品市场中科学选购、有效避坑,结合监管要求与消费实践,特总结出以下实用指南:
认准正规渠道: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的药店、商超、品牌专卖店,网购时侧重大型平台自营产品或官方店铺。
核查标识信息:保健食品需查看“蓝帽子”标识、批准文号及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特医食品需确认“小蓝花”标识和注册号,并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验证。
警惕虚假宣传:普通食品(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声称“保健功能”“治疗疾病”均属违法,切勿轻信;保健食品不可替代药品,疾病治疗需遵医嘱。
关注细节信息:购买时核对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拒绝“三无产品”。
总的来说,健康消费的核心在于“科学认知”与“理性选择”。消费者唯有擦亮双眼,认清各类健康产品的本质属性与边界,才能在市场中不被误导、不踩陷阱。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