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注 册
登 录
公众号 关注二维码
󰊝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医药、康养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构建健康生活新方式

2025-09-18 08:38󰄲0 󰋇 1276 次

  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健康产业的升级重构,更是激活乡村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重要路径。大健康企业作为这一融合进程的关键市场主体,其创新实践与模式探索将决定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新型健康生活方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核心指导,巧妙结合现代健康理念,将乡村的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入日常,形成一种“既养身又养心”的综合性生活模式。它不是独立的养生行为,而是把健康管理从医院场景延伸到生活场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人们可以参与体质辨识、中医推拿、药膳调理等非医疗性养生活动,同时在乡村的青山绿水间,享受“可游可宿可疗愈”的慢生活,在采茶、赏花、品药膳的过程中自然实现身心调理。这种生活方式真正践行了“预防为主、身心和谐”的健康理念,让养生不再是刻意的“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

  从时代价值来看,这种生活方式首先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早已超越“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 与“健康促进”,而中医药“治未病” 的理念和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逐渐被更多人接纳。其次,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产业活力——很多乡村拥有优质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却苦于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而新型健康生活方式能将这些资源变成“可消费”的康养产品,推动乡村从传统农业向“农业+康养+文旅”的复合型产业升级。最后,它让中医药文化有了“活”的传承载体,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献或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游客亲手体验的中药炮制、村民日常熬煮的药膳汤,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生活中自然焕发了新的生机。

  三者融合能稳步推进,离不开多层次政策体系的支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为中医药融入健康服务划定了核心定位;乡村振兴战略则鼓励乡村发展特色康养产业,为中医药与乡村资源的结合打开了空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更直接推动“中医药+文旅”业态创新,目前已培育多个国家级示范基地,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明确了中医药养生服务的标准与边界,避免了行业“野蛮生长”;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旅游与中医药深度融合”,既保障了中医药服务的专业性,又拓展了文旅产业的内涵,让融合有了清晰的方向。

  地方政策则让国家战略真正“落地”。亳州对中医药创新项目最高扶持1.2亿元,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雅安在文旅规划中整合温泉、花果资源,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推动康养业态落地,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路径。

  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了差异化的场景融合路径,每一条路径都让新型健康生活方式变得可感、可及。

  云南农业大学“林下中药材绿色发展重点研究室”的实践颇具代表性。研究团队借助生物多样性原理,让中药材回归山林实现林下有机种植,既保证了药材品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做到“种药不毁林”。这种基地不只是生产场所,更能向游客开放,打造成集种植、采摘体验、科普教育、森林疗养于一体的康养场景。游客可以亲手栽种中药材,听农技人员讲解药材功效,再沿着林间步道散步,在负氧离子充沛的环境中享受森林疗愈。这种模式既提升了中药材种植的附加值,又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让乡村的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健康价值。

  安徽亳州的华佗百草园则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作为“千年药都”的核心项目,百草园不仅种植500余种中药材,还建成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非遗炮制工坊,2025年新增的“夜游药市”更将灯光秀与药膳品鉴结合,单日最高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在这里,游客能亲手体验“白芍飞上天”等非遗炮制技艺,品尝根据古方改良的药膳,中医药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亲手触摸、亲口品尝的体验。

  湖北蕲春则依托“李时珍”这一文化IP,由大健康企业打造了中医药体验、生态度假、非遗传承的康养旅游线。游客可以参观李时珍纪念馆,在药材种植园识别本草,还能参与蕲春艾灸非遗体验,这种“文化IP+康养服务”的模式,让中医药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大健康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它们基于自身优势,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让新型健康生活方式从概念走向现实。

  卫康集团以“四轮驱动”战略构建健康生态,其核心在于“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在技术端,将壳寡糖技术从健康产品跨界应用于生态农业,开发生物肥料实现“从土壤到餐桌”的健康闭环;在场景端,运营的蒙山康谷温泉通过“肠道检测+温泉调理+文化体验”的组合服务,打造“乡村旅居+健康管理”新模式。董事长王宗继提出的“清养补”三维肠道管理方案,更是将现代微生态科学与传统养生智慧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理想华莱则以产业链整合,构建了“种植-加工-文旅-健康”的全链条模式。在湖南安化投资建设的黑茶特色小镇,包含天下黑茶大剧院、GMP 深加工车间等设施,形成“茶叶种植观光-非遗技艺体验-健康产品消费”的完整动线。通过与刘仲华院士团队合作,将黑茶的健康功效研究转化为“降脂茶饮”等产品,再通过专卖店形成市场覆盖,实现科研成果向消费市场的转化。

  尽管融合前景广阔,但实践中仍面临不少难题,而大健康企业正主动探索破局之道。

  乡村医疗基础设施不足与专业康养人才短缺,是融合发展中最突出的“硬件”与“软件”短板。针对乡村医疗设施不足与康养人才短缺,企业可引入智能体检设备提供便捷服务,联合医疗机构建远程诊疗系统弥补资源缺口;开展定向培训,联合政府与院校培养适配人才,同时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专业人才下乡。

  中医药康养服务标准缺失与游客增长带来的生态压力,是另一大挑战。

  针对中医药康养标准缺失与生态压力,企业可联合协会、科研机构与政府,在现有规范基础上制定具体操作标准;借鉴林下种植技术实现生态种植,采用“预约限流”控制游客量,从营收中提取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平衡开发与保护。

  要让三者融合长期推进,需从“技术突破”与“机制构建”两方面发力。

  技术突破是融合发展的“硬支撑”。大健康企业需突破三类关键技术以创新新型健康生活方式。

  一是中药材种植技术,重点攻关生态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品质检测技术,通过技术提升中药材产量与品质,保障原料安全有效,为中医药康养服务奠定基础。

  二是智慧康养技术,研发便携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方便游客与村民实时监测身体数据,同时搭建远程康养平台,连接专业医师与乡村服务点,实现远程健康咨询指导。

  三是文旅融合技术,利用虚拟现实还原中医药非遗场景以提升游客体验,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化康养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构建“政策-企业-社区”三方协同机制,需明确各方职责与利益联结。

  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加强监管并搭建沟通平台。企业投入资金技术保障服务与收益,与社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社区以村集体整合资源参与建设,监督生态与服务质量,反馈需求。三方各司其职、利益共享,助力中医药康养产业持续服务乡村振兴。

  中医药、康养文旅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从来不是单一产业的“独角戏”,而是战略协同、资源整合、主体联动的“大合唱”。未来,随着技术持续突破、机制不断完善,这种融合必将更深入、更可持续,既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也让乡村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本文写作灵感与部分案例来源:新华国研经济学研究院、城乡筑梦。本文不涉及社会实事、政治新闻和广告,仅为舆论和观察。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来源:号角Pro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