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业乱象调查 玫琳凯校园直销
一批在外打工的永州人接触完美之后,依靠老乡带老乡的模式,使得完美在永州迅速发展壮大,而且在永州地区产生了好几个高级别的完美领导人。
一位知名直销业咨询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直销行业确实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其中,上下线的提成薪酬制度、囤货冲业绩等,仍是扰乱直销行业秩序的几点污垢。多位直销员向本报记者介绍,大部分直销公司并没有线下“提成”这一款项名称,但这笔钱是实实在在发到了业务员手里的。
“你发展越多的人来办卡,销售的产品越多,赚钱的机会就会越大。”郝伟做直销行业后,几乎将周围的好朋友、同事逐个劝说了一遍,甚至把自己的弟弟都发展成了下线。“只要有人愿意开卡,我们都会把他发展成下线。”
比如加入到完美,只要开卡就可以享受消费折扣,另一方面,一旦积分达到直销员的标准,就可以从发展的“团队”身上提取报酬,直销员根据团队销售额的多少,享受不同的提成标准。因此,直销员想要有更多收入就要拼命地发展下线,然后再让下线拼命地发展下下线。
《直销管理条例》部分条款摘录
第五条
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从事直销活动,不得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
第十五条
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招募下列人员为直销员:全日制在校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和现役军人等。
第二十四条
直销企业支付给直销员的报酬只能按照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报酬总额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收入的30%。
第二十七条
直销企业对其直销员的直销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证明直销员的直销行为与本企业无关的除外。
一位直销“大咖”讲解成功之道
去年,黄益民所带团队的总销售额达数亿元。他把直销看做是一个类似团购的消费者联盟。
1997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听了几次某直销公司的培训课之后,黄益民正式加入直销行业。
“头一个月的销售额大概是2000块。”10个月之后,在建立了过百人的销售团队后,黄益民的销售额冲到了8万元。黄益民介绍,他还算行业里发展平缓的,有人4个月就能做到8万元的月销售。
16年里,黄益民直接推荐的开卡业务员一共有100多位,目前,仍然活跃的有20位。而这20人中,已经有6个人达到“稳定市潮的标准。
一个稳定市场每月可以为黄益民带来2万元左右的收入,因此,这6个稳定市场每月可以为他带来12万元的额外收入。
有业界人士质疑称,多数直销企业的产品都是由内部直销员消化掉的。黄益民则列出一组数据,一个200多亿元年销售的直销公司,其直销人员大概为50万,假如产品不流向市场,那么每个直销员每年要消耗4万元的产品,他认为,这是绝对不实际的。
大学生亲历玫琳凯校园直销
青岛某高校的王晓是在大三的时候(2009年3月)通过一位做直销的学姐了解到玫琳凯的。
王晓第一次就花了3500元成为了玫琳凯的VIP顾客。据她介绍,这3500元大概买到了价值6000元的产品,相当于打了6折。随后王晓又申请成为了玫琳凯的美容顾问。
王晓的第一个顾客就是她在学校舞蹈队的队友,是在平时聊天谈论护肤问题时无意间发现的。“我还记得当时卖的是一套基本五步的护肤产品,价格大概400多,我6折拿的产品卖出去后大概赚了160块,后来她也成了我的第一个VIP顾客。”她回忆称。
但是在大学校园里,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接受玫琳凯的这种校园直销方式。记者联系了几位曾经接触过玫琳凯直销的同学,他们大多表示比较反感玫琳凯的这种直销模式。
《直销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明文规定,全日制在校学生、教师、公务员等人员均为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招募的对象。
整治直销业乱象还需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有约三十家内外资直销企业获批从事直销经营活动。虽然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该行业,然而这个行业却并非那么规范。
著名直销行业专家、资深反传销人士李旭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直销行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首先在产品方面,部分直销企业存在价格虚高、产品质量不过关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很多直销企业的直销员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存在夸大产品功效的情况,还有的直销员把保健品当作药来宣传,误导消费者。”李旭表示。
此外,部分直销企业在经营运作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直销企业会收取高额的加盟费,或者规定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才能成为直销员,这也算一种变相的入门费。”李旭指出,“还有很多直销企业采取团队计酬的方式,以层层返利为诱饵鼓励直销员发展下线,这也是完全违背我国直销法规的。”
康宝莱或涉“非典型性传销”
变相“入会费”的收取,高速扩张却缺乏严格监管的俱乐部,以及产品购买人群过度依赖业务员或准业务员……在中国市场潜行的跨国直销企业康宝莱,继去年5月卷入多空对决漩涡后,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康宝莱的行为可以称为‘非典型性传销’,因为不能说这是一家传销企业,但它的有些行为确实游走在直销与传销的边界上。比如变相的“入门费”、销售返点的多少和层级有关等,都涉嫌与传销沾边。”上海鼎力律师事务所主任赵山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康宝莱不准经销商署‘康宝莱’的名字,也是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如果允许经销商使用康宝莱的标识,公司承担的责任将更大。”有资深法律界人士表示。
有直销行业资深研究人士表示,目前这种不规范是行业普遍现象,国家在法律修订上可以针对目前的问题再细化,否则就是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