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老龄化”孕育市场 四类企业争相布局康养产业

2021-10-11 15:4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0 󰋇 7436 次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医养产业成为新风口,吸引着各大企业争相入局。
  目前,除了泰康、平安、太平等险企布局康养产业外,万科、恒大、华润、万达等地产企业也都在发力养老地产,同时澳、法、美等国外养老产业巨头也在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布局。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了2.64亿人,占比18.7%,超过了德、法、英三国人口总数,并且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推算,这一数字在2035年时还将上升至4亿。
  据艾媒数据,2017年中国医养结合行业市场规模达5245亿元,预测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行业市场规模达11603亿元,预计增长6358亿元。另外,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也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当前,我国正进入长寿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养结合产业发展,针对不同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构建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老有所养”成社会性难题
  人都会变老,如何安度晚年成为无法绕过的礁石。
  数据显示,中国在2015~2035年,每一个小时都将平均增加1141个老年人。当下,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愈发明显。按照上海发布的数据,上海女性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5岁,男性平均寿命达到82岁,这意味着,上海人民要想活到80岁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也使得如何老有所依也已然成为中国人需思考的一大社会命题。而在过去,老年人的生活,从医学角度来讲,医生主要关注四个角度:
  残障。残疾人的养老问题一直被忽视,成了“三不管”的边缘地带。理论界的相关学术研究非常缺乏,更谈不上系统的政策思考。有学者推算,我国目前老年残疾人已超过5000万,占全国总人口数达3.6%。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失能化比例之高,老年残疾人规模之大及其老年生活保障之欠缺都使老年残疾人的养老问题研究显得必要而迫切。
  抑郁。老年人退休后,大多在家无所事事,心理落差很大,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有研究调查表明,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年轻人,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抑郁症的比例更为突出。有些老人患严重的抑郁症后,由于没有及时就医或做好预防工作,自杀身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死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个“不吉利”的话题。无论文化上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空白,我们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帮助他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祛除其孤独和恐惧,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认知障碍。认知症的发病率随年龄显著攀升,中国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65岁以上是7%,到了85岁以上接近40%。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危险度会增加1.85倍。大部分人会将认知症归咎于自然衰老,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脑部病变。
  另外,受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人口政策影响,目前走向老年的人群大多数要面对着“四二一”家庭的结构,随着抚养比不断升高,传统的家庭支持式养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受限于眼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否拥有较好的养老体系和养老机构,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政府自“十一五”期间就开始提出发展养老产业的规划,并在“十二五”期间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养老服务的市场参与者。

  康养服务产业成“香饽饽”
  从全球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来看,2018年,美国、瑞士、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占比普遍超过10%,两倍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2030年预计将达16万亿元,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健康产业成为最大商机。也是在此契机下,带有医养性质的康养服务产业入局者不断。
  据记者梳理,目前参与康养服务市场,布局康养产业的主要投资机构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泰康、国寿、平安、太平等保险企业。主要布局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康养市场,以重资产模式为主,发展养老、医疗等服务业。通过打造支付与康养服务的产业闭环,促进保单销售,实现资金回流;
  二是,万科、绿地、恒大、华润、远洋、万达等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聚焦多元业态布局,轻重资产相结合,深度整合自有存量物业。通过布局销售押金卡、会籍卡、使用权或产权形式的养老项目,回收资金,实现滚动发展;
  三是,联实(澳大利亚)、欧葆庭(法国)、凯健(美国)等外资巨头入局。以品牌输出为主,多与国内地产公司、险资合作,对国内项目进行委托运营,获得运营管理收入。少量外资以重资产模式在国内自建项目,作为其本国养老经验在中国的延伸。
  四是,人寿堂、百仁堂、福寿康、慧享福、爱照护等护理医院。以养老服务为主要竞争优势,大多通过租赁、公建民营等方式持有物业。通过为客户提供居家上门、社区护理等收取服务费。
  联实中国区总裁丁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做康养社区,很多公司都处于摸索阶段,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业务模式。有的可能是从房地产公司而来,更多是通过卖房子。有的以保险公司为背景,做成了金融产品的辅助产品。实际上,真正把康养作为服务行业,需要像五星级酒店一样服务于顾客,并不是一次性的产品。”
  为此,联实的考量主要基于四点:首先,考虑的不是财务回报,而是客户有什么需求;其次,针对客户的需求,考量打造什么样的产品能让他们满意;再者,不仅有好的产品让客户入住,更要有好的服务让客户满意;此外,当搬进来之后有高满意度,而当客户有了满意度,更愿意传播品牌才最为关键。也是在此基础下,联实在上海青浦打造了国内首个养生享老旗舰项目。
  “打造康养社区并不是水到而渠成,而是需要先修渠,再迎接水的到来。先将顾客需求、产品、服务、顾客满意度、顾客口碑、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做好了,财务回报自然会到。要说到财务回报,我们更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丁晖说道。


  服务供求错位现状待打破
  国内康养老人,按健康/年龄程度的不同,依次可分为活力老人、自理老人、协助老人、护理老人。市场目前相关产品包括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养老院、护理院、康复医院等。
  不过,尽管国内老龄化趋势不断攀升,入局康养产业者不断,类型也日益增多,但国内康养床位与入住率并不高。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民政系统推动建设的各类养老机构已超过740多万张床位,多年来却一直被诟病床位空置率高,入住率不足6成。另外,目前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已超4000万,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这一数据还将继续放大,护理床位却“一床难求”,社会养老服务供求错位等问题突出。
  对此,有分析师对记者称,创建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机制。全国各地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都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各地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扶持政策和支持系统。
  眼下,医疗保障也成为完善养老服务职业体系的重要一环。针对这一方面,联实在华首个养生享老旗舰项目中方副总经理孟繁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医养结合的问题,其实在园区设计时就应该考虑,毕竟很多老人比较关注的后顾之忧,即医疗如何保障,这也是第一道防线。在此方面,以澳朵花园项目经验,选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附近,有一栋楼的第一层可以由卫健委运营,诊疗费用可以直通医保,老人就诊、配药不出园区便可解决。与此同时,需要链接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不限次数开设绿色通道,帮助老人及时就医。此外,需要与高端体检机构合作,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VIP体检,时刻关注老人健康状况。”
  “在这一行业,从业意愿低、人员流动性大,虽然市场供不应求,但照料护理服务业仍存在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的局面。”上述分析师还说道。
  实际上,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也曾公开直言,专业照护人才短缺是构建养老照护体系的瓶颈性问题。因此,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职业体系,除了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术等级认定,还可以设立养老“照护师”职业;同时,建立完善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代表的照护保障制度,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不得不说,国人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导致高龄老人绝对数量的增长,生育率不断降低导致高龄老人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的增加,这种局面势必造成劳动人口赡养压力增大,独居老人比例上升,极大刺激养老服务需求爆发。也是在此趋势下,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如何为老无所依的老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养老庇护,医养结合模式如何进一步加强等话题已然提上议程。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